第293章 【網絡文學的發端】(第2/2頁)

天頂星人:“呵呵。”

寧財神:“我怎麽前幾天在聊天室裏,看到有人說《三體》是宋維揚的作品。”

邢育森:“宋維揚是誰?”

寧財神:“草,你平時不看報紙的?”

邢育森:“好吧,我想起來了,好像是喜豐公司的老板。”

天頂星人:“老寧,有沒有興趣到泰國玩一把,那邊貌似蠻熱鬧。”

寧財神:“算了吧,我就是個小嘍啰,哪有資格跟資本巨鱷一起玩?別轉移話題啊,你真的是宋維揚?”

天頂星人:“宋維揚能有我這麽閑?”

寧財神:“也對。”

天頂星人:“我下線了,再見。”

隨著時間的發酵,《三體》從互聯網火到現實當中。

首先是計算機專業雜志,報道了網絡文學的興起。接著是大眾媒體,把網絡文學當成新鮮事物報道,並賦予了它崇高的意義:互聯網正在改變文學創作的方式和途徑。

這對於網友和普通民眾來說,都是非常新奇的事物。

90年代中期,人們想要發表文章,只能給報刊雜志投稿。一份銷量稍大的雜志,每個月收到的稿件有幾十萬份,且編輯錄用的大部分都是老作者稿件,新人能夠發表作品的幾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現在居然可以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如何不讓人感到興奮?

《三體》帶來的示範效應,讓網絡文學迅速“繁榮”起來。網友們目的很純粹,不為賺錢,只為抒發自己的文學表達欲望。而其他人也很捧場,就連李尋歡寫的那些酸不拉幾的散文,都能迎來一致贊譽。

究其原因,是在網絡上當讀者,可以跟作者交流,可以在聊天室即興評論,還能遇見那麽多的志同道合者——這是讀紙質書籍不能比擬的。

97年夏天的中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了20萬,網絡咖啡廳(早期網吧)蔓延到內陸城市。

這些人上網能幹啥?

無非是瀏覽資訊和聊天,MUD(文字網遊)都才剛開始流行。創作和閱讀網絡文學,一下子就成為人們上網的重要內容,你要是沒看過《三體》,都不配自稱為網民!

那是中國網絡文學鼻祖,分分鐘被捧上天。

網吧裏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喲,你也在網上沖浪啊。看過《三體》沒有?什麽,沒看過?那你就太跟不上潮流了,我跟你說啊,《三體》特別牛逼,作者是一個天體物理博士……趕緊看看吧,不看丟人!”

《科幻大王》都不打個招呼,就直接把《三體》拿去連載。

《科幻世界》的總編楊瀟,立即給宋維揚打電話,想要得到《三體》的獨家連載權。

雙方溝通之後,宋維揚同意了,前提是不要透露作者信息。

《科幻世界》從6月中旬開始連載《三體》,並警告競爭對手:“《科幻大王》並未聯系作者,並未獲得作者授權,請立即停止連載《三體》。”

兩本雜志之間的爭鬥,立即讓科幻迷產生了興趣,並因此知道了什麽叫網絡文學。

甚至有頭發蒼蒼的老科幻迷,為了追更新,拄著拐杖跑去網吧,從零開始學習如何上網。

美國那邊也有網絡文學圈子,被譽為“網文八大家”之一的方肘子,開始把《三體》放到《新語絲》(網絡刊物)連載。《新語絲》的讀者以留學生為主,大陸和彎彎的留學生都有,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分分鐘被《三體》圈粉,接著又順理成章的流傳到彎彎那邊。

整個華人世界的互聯網圈子,《三體》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某天,小馬哥突然打電話給宋維揚:“老宋,我發現了一本科幻小說,叫《三體》,特別厲害!我可以說,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放在全世界都屬於頂尖作品。”

宋維揚笑道:“那我可要拜讀一下。”

小馬哥可是資深科幻迷,人家的兒時夢想是做天文學家。他初中的時候就擁有天文望遠鏡,這玩意兒相當於他老爸四個月工資,爹媽不給買,小馬哥就在日記裏寫道:“父母扼殺了一個天文學家的夢想。”

憑借這台天文望遠鏡,還在念初中的小馬哥,成為當地第一個看到哈雷彗星的人,還寫了篇觀測報告投到京城,賺了40元稿費。

小馬哥說:“真想跟《三體》的作者認識一下,太厲害了!”

宋維揚說:“我寫的,你信嗎?”

小馬哥笑道:“不信。”

宋維揚說:“確實不是我的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