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聶道士的悠閑生活】(第2/3頁)

“還有這種事?”林卓韻感覺被刷新三觀,她雖然聰明有見識,卻對真正的農村毫無了解。

聶軍指著眼前的玉米地:“就拿這塊地來說,緊挨著村裏一個叫張大明的地。老住持沒生病的時候屁事沒有,等老住持一住進醫院,我來接管山神廟,張大明立即就亂來了。他帶著全家連夜搬開石頭,把充當耕地界碑的碎石塊,直接朝廟田移了兩米多,明目張膽的侵占老子的地皮!”

李耀林的老婆似乎很喜歡八卦,連忙問道:“那你怎麽解決的?報警?還是找村幹部?”

“哪用得著報官,”聶軍牛逼轟轟的說,“老子提著一根扁擔,直接上門討說法。張大明在村裏很橫,拉著兒子、兄弟要打我,結果被我用扁擔幹翻了七八個。早上打的,當天下午,他們就老老實實的把石塊給我搬回去!”

“牛逼,牛逼!”丁明豎起大拇指。

李耀林說:“也沒幾分地,用得著打人嘛。”

聶軍說道:“性質不一樣,如果是我自己的地,他們隨便怎麽亂來都可以,種出來的東西能值幾個錢?但這是廟田,是老住持托付給我的,不能在我手裏越變越少。”

彭勝利被熱得脫下西裝,忍不住提出疑問:“不是和尚廟,道士觀嗎?怎麽道家的也叫廟,而且管事的叫住持?我記得叫廟祝吧?”

這是聶軍讀研究生時的專業,他當場科普道:“‘廟’最初專指用於祭祀祖宗的地方,所以有‘宗廟’一詞。秦漢時期,原始的神社也漸漸被稱為‘廟’,比如土地廟什麽的,這些都被道教繼承下來。”

“‘廟’是專用於祭祀鬼神的地方,而非特殊的宗教場所,孔廟,關帝廟,財神廟,都用於供奉死去的賢者名人。就拿道教的正一派來說,北方大本營是京城東嶽廟,盛海大本營是盛海城隍廟。”

“佛教的駐地應該稱‘寺’,和尚廟只是個俗稱。不過隨著時間發展都不講究了,比如全國就有很多‘觀音廟’,而且被官方部門編輯在冊。”

“至於廟祝,那是廟裏專門管香火的。有些廟祝是正規道士,有些廟祝只是沒出家的居士。”

彭勝利頗為好學的問道:“那住持呢?我記得佛寺也有住持。不過佛寺裏又有方丈,方丈跟住持是啥關系?”

聶軍解釋說:“方丈、住持或許以前是佛家或道家的專用,但早就混雜了,佛寺可以有住持,道觀也可以有方丈。你可以這樣理解,方丈屬於總經理,住持屬於店長。一個方丈能管好幾個寺觀,但一個住持只能管一個寺觀。甚至只要德高望重,不管道家佛家,即便只是院中長老,也能稱之為方丈,說白了就是精神領袖。有些寺觀既沒有方丈,也沒有住持,但是有監院來當負責人。方丈、住持和監院同時並存的地方,你可以參考法國政府,方丈或住持是總統,監院是總理,但真正管事兒的是總理。也有可能方丈是總統,住持是總理,但沒有設置監院。”

“好復雜。”彭勝利笑道。

聶軍說:“確實很復雜,全國各地各教派都不一樣。”

“你在北大讀碩士就學這些?”周正宇問。

“這些只是基本知識。”聶軍道。

聶軍帶著眾人繼續參觀,指著一處偏殿說:“那裏就是我住的地方,以前跟老住持一起住,老住持生病住院之後,就剩我一個人了。正一道是可以娶妻生子的,老住持的父親也是住持,而且是在抗戰中負傷的遊擊隊員。老人家44年負傷殘疾之後,就留在村裏娶妻生子了。後來山神廟被新中國認定為正宗道家廟宇,土改時還留了廟田,但村幹部不能再當住持,於是老人家就入籍成了道士,管理著這座山神廟,又把山神廟傳給了兒子。”

林卓韻問:“那上一代住持沒有後代嗎?”

聶軍笑道:“有啊。老住持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生了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兒子在沿海打工,不願回村裏接管山神廟,畢竟這破廟連香火都沒有。倒是老住持的孫子,如今正在山神廟小學讀四年級。”

“要幫忙嗎?”宋維揚問。

“不用,”聶軍搖頭道,“如果這裏有條件建工廠,或者有什麽好的土特產,我早就請你們幫忙了。但這裏什麽都沒有,你們幫忙也頂多捐款,我不想村裏人變成靠捐款吃飯的廢物。他們能夠自力更生,只不過比較窮而已,比那些真正的貧困山村好多了。我在這裏也待不了幾年,等村裏把下山的路修好,你們倒是可以捐一輛小巴,用來接送孩子們去鎮上讀書,到時候山神廟小學直接廢棄就是。”

宋維揚問:“那你離開這裏之後,打算幹什麽?”

聶軍說:“去享受花花世界唄。你可以拉兄弟一把,給我弄個盛海城隍廟居家道士的編制。那裏香火鼎盛油水足,我每天去廟裏上班打卡,下班還能回家陪老婆孩子。當然,前提是先要找個女人結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