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章 乘風破浪與卿知

美國東部時間9月20日上午9時,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公共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第二堂準時開課。

這堂課的主題是“功利主義”。

簡短開場白後,桑德爾教授先是在課堂上播放了3個視頻剪輯《辛普森》,真人秀《勇敢者的遊戲》,以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播完視頻,桑德爾又補充了兩個企業案例,案例陳述完畢,他走到講台中央,要求學生展開辯論——快樂是否可以量化?等級更高的快樂是否更值得擁有,更有價值?當群體性愉悅與社會公正出現背離,當多數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時候,是否堅持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樣是否公平?

桑德爾說完,現場辯論隨即展開。

教室裏,各種刁鉆觀點和切入角度一個個冒出來,讓旁聽的邊學道越聽越覺得收獲匪淺。

有收獲是應該的。

因為美國大學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案例教學。美國教授習慣將知識融進經典案例和故事,不要求記太多筆記,也不強調非此即彼,講課內容非常開放靈活。

這種教育手法的優點是學生也許會忘記公式和知識要點,但不會忘記推導公式和推理知識要點的思維路徑。

第二個特點是課前預習。哈佛也好,其他大學也好,絕大多數作業都是學生在課前完成的,即在上課前認真讀完教授點名的教科書、參考書和各類參考資料,預先對教授所要講的內容有一個大致輪廓,其中不少學生還會組成小組,提前模擬課堂討論,訓練自己的思維和口才。

這種教育方法就像教遊泳,有的教練在學員第一次下水前把各種要領和注意事項強調再三,結果學員一下水就手忙腳亂,什麽要領都忘得一幹二凈,講跟沒講一個樣。另一類遊泳教練則什麽都不說,先把學員趕下遊泳池,讓學員自己撲騰一會兒,然後再把學員拉上岸,告訴正確泳姿該怎麽做。第二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於,學員接觸過水了,已經知道身體在水裏的感覺,這時再聽教練講解水中要領,更容易理解,掌握技巧效率更高。

第三個特點是說出觀點。美國大學的課堂上,面對給出的案例,教授會要求學生必須做出選擇、亮出觀點,即“如果是你你會怎麽做”和“你為什麽選擇這麽做”。

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但絕對不能和稀泥,不允許隨便說“我贊同雙方的觀點”、“兩種觀點都挺有道理”之類不偏不倚騎墻搖擺的話。因為這類回答不僅會讓教授覺得這個學生課前沒有充分預習,同時還不符合美國賴以立國的冒險精神。

所謂折中,所謂中庸,在一些美國精英眼裏不過是弱者為求保身,喪失進取心無原則妥協的遮羞布。教授們不會在這類人身上浪費精力和資源,因為這類人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混得很好,但在美國絕無出頭的可能。

回到課堂上。

隨著辯論觀點越發深入,邊學道忽然明白哈佛牛在何處了——哈佛將自信和格局融入學生的血液。

當然,哈佛畢業的學生千千萬,不是每一個都能叱咤風雲,相當一部分跟大多數普通人一樣過得疲憊而艱辛,但不管怎麽說,從教育的角度看,哈佛為學生提供了一切的條件和可能,例如牛逼到華麗的校友圈,例如讓天才當陪練錘煉思維和口才。

下課後,吃過午飯,邊學道午睡了一小時,然後出門閑逛。

進入9月下旬,哈佛校園裏已有秋意。

坐在草坪旁的椅子上,看著坐在草地上,愜意讀書或交談的學生,邊學道莫名想起桑德爾在課堂問一個略有些內向的白人男生的話:“告訴我,你打算拿你狂野而寶貴的一生做什麽?”

白人男生沒有立刻回答。

就算在哈佛,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說清自己想要什麽,不是每個學生都明確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老實說,邊學道也不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桑德爾的問題。

在母校和其他學校演講時,他會說一些冠冕堂皇,誰都挑不出錯的話,例如“追求一種富有意義的人生”,例如“做改變世界的人”之類的。

可是在內心最深處,他真正渴望的,大概還是有所作為,被人尊重吧!

當然,他需求的尊重難度比較高,就比如現在,要是有幾個哈佛教授或者白人學生過來攀談然後求個合影啥的,那他取得的成就應該就比較到位了。

正遊思妄想著,兩個亞裔女孩兩個白人女孩的四人組合抱著書和筆記本電腦徑直朝邊學道走來。

哎呦!

想什麽來什麽?

……

……

計劃沒有變化快。

桑德爾教授的第三堂課邊學道沒有去聽,因為他人已經不在美國。

他是偶然看日歷,猛然想起9月26日是胡溪的忌日,於是突然決定飛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