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蹺腳牛肉

三個女生都張大了嘴巴:“這麽神奇?”

李君閣帶著三人一邊找吃飯的地方一邊把林旺財的故事告訴三人,聽得三個女生唏噓不已。

李君閣說道:“林旺財這輩子妻離子散,但是現在好歹算是重新起步了吧,人不癡迷不成活,他的手藝我是很相信的,這周嬸子吧,我看對林旺財其實根本就余情未了,我剛剛就是怕她一沖動說死了不去李家溝,這才拉著阿音跑路的!”

小美恨恨地說道:“你們這些臭男人真不是東西!害得女人跟著你們受苦!要是豬兒蟲敢這樣,我揍不死他!”

這種時候跟女生講道理是理論不清的,李君閣只能趕緊舉雙手擁護:“就是就是,太不像話了,等他到了李家溝,我好好教育!對了阿音,周嬸子這邊估計不會待見我了,這事情還得你來,就拿女紅的事情當借口,慢慢軟化她,只要能把她騙……哦不,哄到李家溝,到時候再讓專家來解決,總歸要讓他們破鏡重圓!”

阿音一腦門子問號:“專家?什麽專家?”

李君閣說道:“王婆婆啊!李家溝穩坐第一把金交椅的情感專家啊!”

眼看著也要到飯點了,又把朱朝安跟王從軍叫到一起,幾人找了一家蹺腳牛肉店吃牛肉。

蹺腳牛肉也是蜀州的一道名菜,跟缽缽雞一樣,發源於大佛嘉州。

關於此菜當地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

相傳在清末年間,蜀州民間瘟疫流行,老百姓民不聊生,貧病交加。

嘉州有個蘇稽鎮,跟老夾川差不多,也是河道縱橫之地,當時蜀都和渝州還能通水路,這蘇稽就是川渝水道上的一方樞紐重鎮。

鎮上有位擅長中草藥,精通明典之術的羅老中醫,懷著濟世救人之心,得閑便在樂山蘇稽鎮河邊懸鍋烹藥,救濟過往行人。

羅老中醫調制的藥湯,不僅可以防病止渴,還對一般風寒感冒、脾胃不適、牙齦腫痛等旅人常見的病症有很好的療效,因此大受過往行人的歡迎。

蘇稽鎮旁邊有個鄉場叫周場,當時是屠宰牲畜的地方,又被稱為“殺牛場”。

其間,羅老中醫看到一些大戶人家把牛羊內臟扔到河裏棄之不用,覺得很是可惜。

於是他把牛雜撿回來洗凈後,放在有中草藥的湯鍋中烹煮。結果發現熬出來的湯甚是鮮香。

於是便拿這牛肉湯供給窮人,因為味好湯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來喝湯的人絡繹不絕,每天開門不久之後就爆滿。

因為是專為窮人所設,所以羅老中醫的這個堂子非常簡陋,幾個凳子坐完後,再有來人也沒有席位了,因此只能有的站著,有的蹲著,多數就直接坐在碼頭的石台階上蹺著二郎腿端著碗吃。

旅客們一下船,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個個蹺著腳邊吃邊聊的食客,久而久之,大家便形象地給這道菜起了一個“蹺腳牛肉”的別稱,一直流傳至今。

最早的蹺腳牛肉,是一個二碗盛裝。先將包包白菜也就是卷心菜去掉葉脈,葉子不能切,只能手撕成塊,丟在小竹簍裏邊,放入牛肉湯中燙熟後墊到碗底;之後再隨食客之意,或是牛血,或是牛雜,或是牛肉,或是牛丸,也可每樣來一些弄個大雜燴,又裝上一個小竹簍,燙熟後鋪到白菜的上面,再淋上一瓢肉湯,灑上芹菜末,香菜末和蔥花,配上白菜葉脈紅皮蘿蔔制作的泡菜和白米飯,兩碗就能滿足寬大的食腸。

再到後來,嘉州出了一個姓楊的大廚,對蹺腳牛肉湯頭進行了多次對比調配後,研制出了湯味更加濃郁的“精湯”。

“精湯”用牛骨、牛油、牛雜、牛腸、牛鞭等熬制而成,在原來湯味十九味中藥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藥棗、枸己、當歸,除了滋味更增濃郁外,還更加的趨向科學營養。

一百年來,蹺腳牛肉早已傳出嘉州,成為名滿蜀州的地方名食。

烹調方式也由小碗盛裝變成了大湯鍋形式,葷菜還是那些,可素菜卻已經由最早的單純的白菜變化為蘿蔔,棒菜,生菜,蘑菇等各色菜蔬。

它防病治病的藥膳功能。“以臟補臟”的中醫原理,大大提升了這道地方名食的品位和档次。

如果非要找一個直觀的形容的話,大概就類似於將蘭州拉面的牛肉湯,盛入湯鍋燙煮牛雜牛肉,吃完最後再下素菜去膩一樣。

蜀州人喜歡吃辣,這蹺腳牛肉是清淡的白鍋,因此肯定還要配上椒鹽芝麻花生碎調制的幹蘸碟子才能吃得過癮。

天氣轉涼了,蜀州人開始進補,蹺腳牛肉店生意好得一塌糊塗。

李君閣好不容易搶到一張桌子,招呼大家坐下說道:“來來來,這天氣吃這個正好!散寒止咳,滋補養生,美容養顏,保管一個個吃完臉蛋粉嘟嘟嘴唇紅艷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