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黃粑(第2/2頁)

巧手之下,一個個青綠色的小小竹葉米包快速成型,很快就堆了一大堆。

然後主婦們開始分工,一些繼續包小包,一些將小包用良姜葉子和筍殼捆紮成一兩斤一個的大包。

接下來大甑子又重新派上了用場,又輪到李君閣使憨包力氣了。

先在大甑子最底下鋪一層細竹枝,然後一層粑粑一層竹葉,頂上再撒上竹葉封頂。

竹葉一是增香,二是增加了空隙,有助於水蒸氣在甑子裏流動,可以使粑粑受熱均勻。

弄完這一切,老媽將甑子蓋上紮緊。奶奶還抱來一床不用的舊棉被將甑子蒙上。以保證甑子的密封性。

密封性越好,黃粑越黃,糖化也越充分,蒸出來的黃粑越香甜。

一個大甑子不夠使,又去鄰居家借了一個,這還不夠,又弄了一半去久長居那邊,終於在晚上六七點鐘開始點火。

蒸這個是個功夫活,必須大火蒸十二個小時左右,小火蒸五個小時左右,之後保留碳火再溫四個小時左右。這才能退火開甑。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邊是李君閣,奶奶,老媽,另一邊是李東升,艾玉蓮,劉三娃,兩處地方三班倒,就是為了最後的一刻。

直到第三天下午三四點鐘,滿敞壩飄滿了竹葉,良姜葉,糯米黃糖混合在一起的特殊香甜氣息後,大呆它們甚至從豬場那邊都聞著味道過來了,一個個呆在敞壩上撒潑打滾地趕都趕不走。

等到奶奶揭開甑子上的被子後,這香甜的氣息就更加濃郁了。

李君閣實在忍不住了,抓起一個燙得左手拋右手右手拋左手,好不容易等到涼了一些,就迫不及待地解開棕葉繩子,一股子甜香撲鼻而來。

因為蒸制好的黃粑色澤紅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讓人誤以為黃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紅糖以著色調味,其實不然,黃粑的黃潤與香甜,完全就賴這漫長蒸煮。

糯米飯,在密閉的木甑中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和發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飯的色澤也由白變黃,同時也越發的香糯,黃粑也由此而得名,而這也是黃粑的最大特點——本色本味。

眼前的黃粑黃潤晶瑩,原本白色的米團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蒸制,已經融合成了油黃的一體,卻又還能看出一粒粒米粒最初的痕跡。

李君閣一口咬下去,糯香、甜香、竹香已融合在一起,撲入口鼻又沁入心脾。

“花整整三天時間做出來的美食,真不是白瞎啊!”李君閣閉上眼睛,搖頭晃腦地說道。

關於黃粑的起源,還有一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

時間又得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

據說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

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

諸葛亮一聽,於是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

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你說勝了就勝了吧,可他既不顧窮寇莫追的忌諱,也不顧這幫軍士的飯還沒吃,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余裏。

這一追倒也沒什麽,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麽辦呢?

一看這情形,火頭軍只好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

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

士兵們還以為是軍師用來犒勞他們的美味,三下兩下便讓幾甑佳饌見了底。

碰巧勞軍的當地百姓見到,驚訝於此物的如此美味,也仿照手法制作起來。再經過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蜀南便又多了這麽一道美味——黃粑。

李君閣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呢,老媽過來就是一巴掌:“這就吃上了!趕緊將黃粑都拿出來!”

黃粑放涼後會變硬,二次加工可蒸可煎,都是美味,而且存放時間可以長達月余,確實是上梁時“丟粑粑”的好材料。

李君閣趕緊將黃粑都從甑子裏拿出來,解開放大簸籮上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