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四派兼長(第2/2頁)

陸清依點頭,手指在螭紋硯上愛惜的撫摸著,低聲道:“那就是說,一個新的大師誕生了……”

李昆吾笑道:“準確地說,是一個大師被我們發現了,看這功力,人家夠大師資格的時間,不比我們幾位晚啊。”

李君閣驚得目瞪口呆:“這……這就大師了?”

陸清依笑道:“我們指的是技藝,國家級工藝大師哪裏是那麽好評上的,需要有作品拿到各種榮譽和國家獎項,作品需要有多個重量級的博物館收藏,要有能得到行內認可的代表性作品,還要有相應的行業地位……技藝,理論,質量,數量,榮譽,創新,資歷,還有大師們的認定,缺一不可,方能得到這個評定。你石頭叔只是完成了其中一項而已。”

李昆吾笑道:“不過這一項可是最硬的指標,很多人啥都有了,就缺技藝這一項,在研究員級別臨門一腳幾十年不得寸進。”

劉信之說道:“皮娃可能不清楚,國家已經有一套成熟的體系,就跟古代科考一般,需要從普通工藝員開始,到助理工藝師,工藝師,省級國家級一步步考,當年我們都是這樣熬過來的。”

秦莊道:“不過也有特殊情況,那就是拿獎。你要是能拿到天工獎金獎,不管你以前什麽級別,也能一步跨進國家級工藝研究員的行列,再得到大師們的評定認可,就能登堂入室了。這就是國內各項大獎方興未艾的原因。”

說完又一臉鄙夷:“也是我們不給老李金獎的原因,他要是浪費了一個名額,其余人全得跟著往下降,好家夥那不得得罪全國同行啊!”

李昆吾哈哈大笑,說道:“現在什麽大師都泛濫,但是他們往往忘了加上倆字前綴,‘民間’,真正享受國務院津貼的那種,全國也不算多。這個頭銜還是非常珍貴的。”

李君閣突然覺得有點尿急的感覺:“國……國務院津貼……”

陸清依笑道:“看把皮娃嚇的,其實那也沒啥,就是一個不容易得到的名頭而已,那點津貼,我們隨手一個雕件都不止那價。你放心,你石頭叔的手藝既然已經為世人所知,很快就會有人追捧的,遲早會迎來自己相應的地位,這是想壓也壓不住的。不過其它的幾項指標嘛,還得讓他多出點作品,早日完成,到時候評定,我們作為專家也好說話。”

李君閣摳了摳腦門,說道:“呃,這個有點難度了,他現在已經在著手復原門樓號鼓的大工程,這是老王家好多代人的魔障,這兩樣完成之前,我估計他沒心思再幹別的了。”

陸清依遺憾地看著李昆吾,李昆吾說道:“呃,這個,等我到了李家溝再說吧,不管怎麽說,今年發現了獨立成體系的新工藝,光這個就了不得了,比出啥作品都強!可喜可賀啊!”

轉頭又對陸清依說道:“不說別的,光著父子倆斷石性的功夫就值得稱道,這石料自我上手了,愣是摩挲了倆月,才給斷出來,聽皮娃一講老小石頭斷石性的故事,那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陸清依笑道:“喲!難得李大哥如此謙虛,走,我們拿那方簸箕硯試試墨去,我還是有點不太相信這麽剔透的東西還能出墨。”

來到設計室,陸清依將硯台擺在畫桌上,李昆吾打開一個抽屜,取出半截殘墨來,說道:“我這裏還有半截‘清謹堂’,織造內臣孫隆的玩意兒,明神宗的最愛,算是對得起各位了吧?”

秦莊笑道:“喲,老李這是很有信心啊!”

李昆吾笑道:“你是不知道,跟你說,拿這硯台磨墨啊,會上癮!”

既然是試硯,那就跟正兒八經磨墨有區別,陸清依用毛筆蘸了一些清水,滴了幾滴在硯台裏,說也奇怪,這硯面雖然細潤光潔,可水珠子一滴上去,並沒有因為表面張力形成一個圓珠,而是如普通粗糙質地的硯台那般,水跡暈染開來。

輕輕將半截墨錠在上面劃著小圈,陸清依笑道:“李大哥,我明白你說的上癮是什麽意思了。”

劉信之看得心癢難熬,說道:“來來來,給我試試!”

從陸清依手裏接過墨,劉信之也在硯台上推起圈來,邊推邊訝異道:“真的很神奇啊,視覺效果是一個錯覺,看起來光潔明麗,磨起來這澀勁跟粘勁比名硯也不弱啊……”

李昆吾說道:“可以了,再磨就過濃了。”

秦莊這才訝道:“下墨這麽快?”

墨汁只有幾滴水的量,很少,在硯台上也只是小小一個圓圈,秦莊拿指肚蘸起一點,輕輕一揉,一股滑爽的感覺傳來,說道:“真的是發墨如油啊!這玩意兒整個一矛盾體啊,下墨這麽快怎麽還能做到這般細膩,這沒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