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育秧田(第2/2頁)

妮媽媽檢查了李君閣扔豬圈上頭的兩千斤稻種不由得喜出望外,這皮娃可真是有心人,稻種比山上留的品質好了不知道多少,絕對是上百噸裏精挑細選出來的。

她可沒有想過這些都是來自李君閣在空間裏辛勤勞作所得。

還是傳統辦法,將稻種用石灰水浸泡消毒,然後保持溫度和濕潤,等到稻種‘開了粉嘴’,就能下秧田了。

傳統水稻秧田可比一般稻田要求高出很多,需要選朝陽的水田,水量不能太多,加入泥糞底肥後,犁田壩田,將田裏犁起來的所有稍大的泥塊全部人工打碎,重復多次後最後成為滿田的泥漿,然後拿著扁擔下田,一邊刮泥,人一邊往後退,從一頭刮到另一頭後上田坎,中間開出走水的泥溝,這樣才能得到一片片鏡面般平整的秧床。

這些都必須老莊稼把式來,只有這樣,秧苗育出來才能高矮平齊,利於後續的種植生產。

李君閣看著鄉親們在田裏辛苦的勞作,對吳志秋搖著頭道:“這也太辛苦了,志秋,看來育秧技術必須得搞啊,今年你的任務就是把技術弄出來,明年我們把育秧工廠化,好家夥這樣搞一天,那腰還能是自己的?”

不過他也沒辦法,這上頭,自己完全幫不上忙。

幾天忙活,山腳下幾塊大田全部變成了秧田,每塊秧床上還加蓋了塑料棚,用來保溫。

傳統育秧最大的敵人就是天氣,老時間裏一場倒春寒下來,前期工作就白費了,需要重來。

不過自打有了塑料薄膜,立刻就被中國農民應用到水稻種植上,直接將育秧工作提前進行。

等到倒春寒來的時候,秧苗已經足夠壯實,能夠抵擋降溫的不利影響,這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接下來就該卷揚機出力了,一堆堆的泥糞,被卷揚機提上梯田,連同碎掉的草葉一起施入梯田中,蓄上水,一個月後,就會得到肥沃的稻田。

小小一個舉措,讓以前最辛苦的挑肥上山的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減輕,大伯整天笑得合不攏嘴,對李君閣說道:“有了這玩意兒,再來一千畝都沒問題!”

見到秧田告一段落,李君閣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果樹上。

剪枝,修型,控制生長,保持矮化。

吳志秋拿著大剪刀,說是要將李君閣種在魚塘邊上的那些空間裏移出來的新老荔枝樹全給換成黛綠,差點沒把李君閣嚇死。

這事情還沒法解釋,李君閣只好說那些都是綠化樹,是自己裝飾魚塘用的,不圖它們長果子,吳老師你要著眼於大局,全村的果樹大業都等著你去操持呢,你別光指著我家禍禍。

氣得吳志秋白眼直翻:“老子這段時間都快忙死了,好不容易抽出點時間你還不領情,得,我去給王婆婆弄去!”

李君閣這才將心放到肚子裏,又去蘭場檢查石斛長勢。

長勢再好,也要符合科學規律,這玩意沒一年時間不能育成成品,除了精心培育,就得耐心等待。

不過新育的石斛苗,也到了該移盆的時候了。

旺財叔這幾天將各種小農機都征用了,就是搞培養土的事情。

大舅那邊忙死忙活,到現在送來了一千多個煤砂罐,送來時看了一眼蘭場,嚇得一句話沒多說直接回去招人加班了。

媽蛋聽皮娃說著沒覺得多厲害,到實地一看,這批苗子長起來,那還不得滿山滿谷!

林昭已經考上了研究生,之前丁開來想帶他,攻克利用石斛小菌種植天麻的應用技術,做好收尾工作,來個錦上添花。

李方也想帶他,研究碧波玉龍和五溪仙黃的伴生菌群,給世界珍稀蘭花培育,來個雪中送炭。

是的李方教授已經在李君閣從空間中帶出來的兩種蘭花的栽培土壤裏發現了一些新的變異菌群,他認為搞清楚其中的共生機制,就如石斛小菇之於天麻,對蘭花養殖絕對是一個大突破。

於是林昭就糾結了,一個容易出成果,一個容易得名聲,還真有點不好辦。

回頭一看還在野化祖培苗的自家老爸,這才下定決心,跟著李教授搞蘭花,對丁教授也好解釋,我這是照顧我老爸的情緒嘛!

阿音這幾天也在糾結,獅子頭大黑豬找是找到了,可滿寨子就兩百來頭小豬,自家寨子養都還嫌不夠,山下怎麽顧得過來?

只好臉紅耳赤的拜托育爺爺,讓他在合適的時候督促大母豬和大公豬們加加班,這批小豬育成後也要留下足夠的種,今後這些長著怪模怪樣腦袋的家夥,就是苗寨新款財神爺了。

在所有人的大忙碌,大辛苦,小愉快,小糾結中,李家溝的春天慢慢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