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好導遊(第2/2頁)

李君閣說道:“我們的旅遊產業,將圍繞自然遺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重點展開,集山水,休閑,文化,科普,手工,美食於一爐,形成一個大型的旅遊體驗綜合體。”

聽得眾人連連點頭,薛縣長說道:“這個思路很好,山不就人,那就請人來就山,依托旅遊發展自身特色農業,兩條腿走路,相輔相成,不但走得穩,還能走得好!”

船進五溪河,梁慧麗指著盤鰲鄉古建築群說道:“薛縣長,寧組長,各位領導,我們的信心,就來自於那裏。”

李君閣笑道:“這個由我來介紹吧,盤鰲鄉古鎮,起肇於南宋末年,這裏還有我們家族一個有趣的傳說……”

“黔州會館,最早是明代建造,經過三次祝融之災,又經過三次重建,一次比一次規模龐大,最後一次,經黔州軍閥周錫成所修繕,在夾川入黔州道路改道之前,這裏一直就是舟馬輻輳之所……”

“李家老宅,為下河李家聚居之地,多年人口生繁下來,最後形成了三排七進十三院的大型街井式古代聚居建築群落,這兩處景點的總體設計,木質架構,石雕,磚雕,木雕,繪畫,園林,都是西南地區首屈一指,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

“以這兩處景點為中心,散布著義井,義渡,廣場,古榕,小戶民居,小康門第,私塾,公所等各處街景,時間跨度從南宋直到民國,堪稱西南古代民居博物館……”

“現在出現在我們右手邊的,就是明代甘棠故徑,這條青石路,集中了極富西南特色的路面,亭橋,街廊。這些我們都在原址上進行了復原,修舊如舊……”

“全套修繕工程,又我們西南古建最權威的專家,也是我的導師孫文琦主持,達到了古建修繕的頂級水平,使用的粉料,漆料,木料,石料均依古法,最大程度地還原出了江南蜀鄉小鎮的原汁原味……”

“這條故徑,是目前全國發現的保存最完好,路面最寬闊,附屬設施最豐富,文字資料最完善,史實最翔盡,規制最高雅的古代鄉村道路,目前已經報送了今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這條道路,是我李家先祖為方便鄉鄰義務修建的,和義井,義渡一起,揭示了古代鄉賢從事慈善事業的一個小小樣範,這些事跡,都記載在與道路同時發現的《甘棠義路碑記》當中,即使放到現在,也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現在這座小丘陵後,就是我們李家溝,那裏有慎清牌坊和李氏宗祠,李氏宗祠門樓為整石打造而成,門口的號鼓和十九層的石雕鬥拱,都是全國僅此一見……”

一路娓娓道來,眾人眼觀著旖旎的自然風光,耳聽著豐富多彩的人物典故,口品著清茶,倒覺得如飲醇酒,如沐春風一般。

薛縣長笑道:“皮娃這記性跟嘴巴,不去做導遊太可惜了。”

李君閣說道:“人文景觀介紹得差不多了,自然景觀就不用我多嘴了。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了也白說。”

寧組長笑道:“別呀,剛剛聽得入味,皮娃,你再介紹一下你們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情況。”

李君閣說道:“這個得讓阿音來開頭,她們懸天寨可是一直從事著綠色生態農業,我們李家溝也是向她們學習,今年千畝的梯田,也是阿音的媽媽帶著苗寨的人來指導生產的。”

阿音笑道:“寧組長,這稻魚結合的模式,其實一直是我們苗寨使用的方法,因為化肥上不去,我們除了使用農家肥,只有用這種辦法保持土壤肥力,使之能每年都得到有效利用。”

“去年下半年,我們將山上的傳統稻種烏金血米,九裏香推向市場,反響很好,這就激發了我們擴大種植規模的興趣。等到富硒帶勘察出來之後,市場反應就更好了,幾家公司與我們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明年我們還將繼續擴大。”

李君閣說道:“我們都是摸索著前進,不盲動,根據市場開發自己的種植項目。也不強行推廣,所有項目都是我們帶頭試水,等市場反應起來後,再鼓勵鄉親們跟上,今年收成下來之後,估計阿音的工作就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