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漆器(第2/3頁)

將握把也先砂紙,後麻布,打磨到發亮出色之後,李君閣開始開弦槽。

然後就是打磨弦槽和孔道,將所有帶棱的部位打磨成圓弧,用砂紙麻布弄得光滑無比。

到今晚,生漆就要熬好了,李君閣今天哪裏都不去,就在家裏準備制作器物。

取來兩根小竹片,刮削光整,做成牙刷把子那麽大。

然後那最小的針鉆,在上面交錯打出幾排小孔。

將竹鼠毛取過十幾根來對齊底部,拿細麻線紮住中部,從小孔穿過去一拉,鼠毛就被攔腰拉進小孔中。

鼠毛不拉過小孔,拉到小孔底部就停下。

就這樣很快就做出了兩把牙刷。

將一根竹片放灶裏燒著,然後取出來,吹熄明火,拿牙刷在炭火一側快速刷上幾下,鼠毛就被燒平了。

在拿過樹皮砂紙,拿牙刷在上邊也刷上幾下,碳化的毛頭就被磨得幹幹凈凈。

將牙刷洗凈,掛晾起來,李君閣又開始做第二樣。

再取來一根五毫米厚的木片,在側邊用兩毫米直徑的針鉆打孔,孔徑和孔間距相同。

然後取來早已拉好的同等孔徑的細竹棍截斷,插到孔中,用砍刀切整齊,再在砂紙上刮幾下,在將小竹棍各旋轉九十度,再刮幾下,竹絲的頭子就變成了圓潤的圓頭。

在木片兩側同樣打孔,插上竹釘,然後取過兩片一樣厚度的木片打孔鉚接上去,這就成了一個凹字,將圓頭竹棍都護在了裏面。

然後去掉用作梳子齒的竹棍,將凹字框切去邊角,開口的那方向磨薄,整體打磨光滑後,將圓頭竹棍插回去,這就得到了一把梳子。

李君閣又用竹絲編了兩個盤子,加上平時做的東西,他一共有了兩個竹絲碗胎,兩個竹絲盤子胎,一大一小兩個盆子胎,還有一些勺子胎。

然後還選了很多帶弧度的幹樹皮,樹皮內面很光滑不用管,放在弧度適合的竹片上,然後將小刀改造成刨木薯皮那樣,將樹皮的外皮刮削掉。

刮削平整後,將樹皮浸泡起來。

……

中間又去淘了兩次紙,吃了點糕,這就傍晚了。

生漆終於晾好,李君閣將其余的倒回漆筒,只留下一半,約有七兩,加了二兩椰子油,半斤水,一斤半木薯粉,一些熟石灰粉,調成膩子。

然後開始在編織好的竹絲胎內外塗抹,將碗胎,盤子胎,盆子胎做成膩子半成品。

膩子胎做好後,一一放在三腳竹釘上。

然後將梳子拆解,拿膩子填上孔眼,梳子重新拼合,拿竹皮簽子剔去多余的膩子,將接口位置塗平。

牙刷底部,麻線不取,每個孔眼也用膩子細細填平,再堆上一點膩子,將牙刷背刮成弧型。

最後一個大活,桌面。

從下午第三批紙烘幹後,桌面就沒有再用,一直擱灶台側面烘烤著。

現在同樣拆解開來,所有的板邊,孔洞,木頭與木頭的接觸面,都抹上薄薄一層膩子,重新拼合起來,用薄竹刀刮去多余的膩子。

順便補平桌面上的一些小坑洞。

這就是生漆的作用,它不但能用作塗料,還能作為竹木器的粘合劑,填充劑使用,而且效果非凡。

將這些都做完,李君閣又倒出一點點生漆,分別和麻子油,椰子油兌成兩份,各自刷到兩塊小木片上。

將生漆筒蓋好,李君閣在灶台上圍起一個竹架,拿幹棕櫚葉包裹起來,底下放上大半盆清水,上面蓋上蜂窩陶盤,鋪上一層幹草,然後將膩子胎,牙刷梳子,還有實驗用的木片都放了進去。然後在頂上蓋上大棕絲漏鬥,做成一個漆室。

生漆有一個古怪的特性,相同溫度下,濕度越大,幹得越快。

這是因為生漆的分子會和水分子結合,就好像豆漿遇到鹽,會形成一種絡合反應,變成固體。

這層膜細密緊致,不再溶於水,也不容易與其它物質起反應。

所以漆器不怕水,即使在馬王堆下面水泡千年,依舊完好如新。

篾匠叔的魚竿用天然生漆,也是這個原因。

這就是老話“滴漆千年”由來。

盡管膩子胎已經盡量打薄了,三斤多的膩子還是用得幹幹凈凈。

他在這邊乒乒乓乓,跳上跳下,阿音當然也沒法睡覺,兩人就在火光下,一個編織,一個折騰。

直到一切做完,兩人才躺下休息。

第十九天。

這天天兩人起得比較晚,李君閣首先就是去檢查東西。

桌面太大,昨天沒辦法放進漆室裏邊,這個只能靠老天爺了。

其余的經過特殊處理,表面都已經變成了硬殼了。

李君閣將東西一樣樣取出來檢查,竹絲胎器明顯火候不夠,那就繼續放回去。

牙刷梳子問題已經不大了。

不過也不敢用,這東西直接和身體接觸,萬一沒完全凝固,問題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