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鉆研精神

這個也是李君閣的興趣點,不由得問道:“老伯的論文裏是怎麽說的?”

Alice如數家珍:“說起來,哥大和中國淵源不淺。哥大漢學系由一個被賣到美國做‘豬仔’的華工後代丁龍漢先生捐建的,這是美國最早建立的漢學系。從一九零一年,哥大設立了‘丁龍漢漢學講座教授’席位,到現在仍是哥大東亞系的最高榮譽,迄今只有六位教授獲此頭銜。”

說完驕傲地對孩子們說道:“其中第五位,就是你們思遠爺爺,第六位,則是一位哥大的客座——你們的四祖祖。”

孩子們都不由得吃驚地地低呼起來。

Alice接著說道:“很多資料在提到丁龍漢先生捐建哥大漢學系時,都有這麽一個說法,就是當時清朝最高的統治者聞知此事後,深為感動。慈禧太後親自捐贈了五千余冊珍貴圖書。”

“其實太後聽到丁龍漢先生捐贈之後‘深為感動’這件事,史料上並無證據,恐怕是出於想象。”

“而按哥大最著名的中國校友胡適的說法,根據哥大當時漢文教授夏德先生告訴他的話,這套並非雍正年原版,而是當時總理衙門所仿印。”

“這話出自哪裏呢?據胡適的轉述,夏德稱是出自端午橋之言。”

“夏德是外國人,但是漢學研究頗為精深,他是第一位丁龍漢漢學講座教授。他的話有一定可信度,但是還要考查。”

“端午橋是誰?是當年清朝派往西方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端方。末旗人中的文化翹楚,學識淵博,懂金石善收藏,版本學自然是拿手好戲。”

“《考察政治日記》裏寫到端方帶領的中國使團在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初十日參觀哥倫比亞大學,文中稱‘此美國第一有名譽之大學也……中國學生在此者,僅五人而已……又,圖書室藏中籍甚富。’”

“可以想象,當他們參觀圖書館時,校方會將《古今圖書集成》向他們展示。而該校唯一精通漢語的夏德教授,當然要出來迎接嘉賓。”

“也就是在那時,夏德向代表團團長端方,介紹了這套書。而精通版本學的端方,一眼就看出此書並非康熙原版,乃是總理衙門仿印本。”

“這個版本又是怎麽回事呢?有記錄說這個版本,‘裝潢、紙張、校訂皆優於康熙原版。不過由於部頭太大,當時只重印一百部,準備作為分贈列強之用。不意書未送出,便遭火災,所馀無幾。此一贈書大典,乃無形中輟。’

‘庚子拳變期間,哥大開始建漢學院,但又苦於無漢籍足資參考。’

‘校方乃函請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及美國駐華公使康吉,轉請中國北洋大臣李鴻章幫忙。’

‘鴻章乃奏請西太後交盛宣懷酌辦。盛氏乃奏請以前總理衙門火馀之書相贈。這就是這部巨著來美和番的始末。’”

“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呢?爺爺當然不會妄下結論,必須尋找史料來證實。”

“於是爺爺開始翻查哥大校刊Columbia Spectator,按圖索驥,查到一九零二年的該報報道:國務院知會哥大新任校長巴特勒,已收到駐華公使康格來函,稱中國外務部選定《圖書集成》一部六千冊。該書包羅萬有,為中國最大部頭的類書,由康熙皇帝指示學者編纂,時價七千美元。該書現由兩江總督劉坤一準備發運來美。康格公使並在信中說,此舉證明了中國人對美國的友好情誼。”

“然後爺爺又去尋找這一天的各種美國報文資料,最後發現舊金山華文報紙《中西日報》也刊出選送書籍報道:‘十七日紐約來電雲,美國外務部昨告於哥林比亞大學堂總教習畢拉,稱接到駐北京欽使康嘉來函,言明中國所送該學堂之書籍,由中國外務部選得《子史集成》一套共六千卷,內備載中國古今各事,曾經康熙皇匯合儒臣纂修,書價甚钜雲。’”

李君閣立刻找到一個漏洞:“等下,兩份報紙為什麽名稱不一樣?一個叫《子史集成》,一個叫《圖書集成》?還有哥大的領導,一個叫巴特勒,一個叫畢拉?”

Alice笑道:“你還聽得挺細啊,爺爺的解釋是,《圖書集成》在哥大這邊的翻譯是Tu Shu Chi Cheng,顯然,《中西日報》與Columbia Spectator出自相同消息來源,只是《中西日報》是廣東人辦的,匆促之間,將Tu Shu Chi Cheng誤譯為《子史集成》。而新校長Butler,北方話翻譯成了巴特勒,廣東話翻譯成了畢拉。”

李君閣不由得點頭道:“有道理,那這事情就算說得通了。老伯做學問當真嚴謹。”

Alice笑道:“嚴謹的還在後面。至此,我們看到的都是來自美國單方面的記述,表明這是一單‘快遞’,哥大是收件人,還必須找到發件人的證詞。發件人是誰,是清廷外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