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到劇組砸場子(第3/4頁)

李凡道:“那得罪了啊,首先,阿房宮這個有問題,秦始皇住的是鹹陽宮。”

“不是阿房宮?”

“不是,而且項羽火燒的也是鹹陽宮,當時阿房宮可能根本就沒建成,估計也就打個地基。”

所有人聞言渾身震得一顫,包括顧亞婷在內。大家心道凈胡扯,阿房宮歷史傳了2000多年,這是鐵證如山的,雖然你把教材中的《後出師表》都弄出來一個“疑”字,可這個你能推翻?

況且唐代大詩人杜牧寫出了壯美的《阿房宮賦》,更是人盡皆知!

李凡沒法跟他們詳細解釋,因為在前世,02年的時候,社會科學院考古隊開始挖掘阿房宮遺址,得出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的推論。

06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鹹陽宮,因為鹹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

而《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火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並未提及阿房宮,應該是鹹陽宮。

不過,這是前世2000年後考古的重大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一定的爭論,可這個時空沒有挖掘阿房宮啊!

這就好比考據古文《尚書》是偽書的時候,李凡啰裏啰嗦羅列了一堆論據,就是不敢提“清華簡”,因為這個時空尚未發現清華簡的跡象。

前世,“清華簡”由趙國偉在境外拍賣所得後捐贈給清華大學,這是一批戰國中晚期時的竹簡,經過研究,直接證明東晉文人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是偽造的。

哎,作為先知者,有時候也很無奈。

見眾人全是疑惑的眼神,李凡也不再解釋,這個跟他們也解釋不清楚,他拉了拉顧亞婷道:“你再說說吧。”

“我?”顧亞婷疑惑地指了指自己。

“對,沒事兒,明天有教授也會來進行藝術指導的,咱說錯了也沒事兒,還有大教授呢。”

趙導點了點頭:“孩子,沒事兒,你們這是幫我們少犯錯誤呢。”

“那好,詩詩姐台詞裏有‘哀家’一詞,這個不對,歷史上皇後們沒有這麽稱呼自己的,這個僅在戲曲、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裏出現,完全是今人臆造出來的。而且這個哀家是死了丈夫後的自稱。”

眾人也不知道對不對,只好支著耳朵聽著。

顧亞婷說罷,看了一眼李凡,意思是到你班兒了。

李凡指了指一名演員的衣服,道:“這位大哥的衣服錯了,把漢服穿成了‘左衽’。漢服的一大特點是‘右衽’,‘右衽’是漢族的象征符號之一。

何為‘右衽’?就是左前襟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在裏面,左衽正好相反。各位大哥,你們這批服裝中,有一小半錯了,變成了‘左衽’。

而且,這個不能錯啊,你們知道將漢服穿成左衽意味著什麽麽?”

“什麽?”

“不知道啊!”

李凡道:“意味著死人!死者穿左衽,和右衽相對,以表陰陽相隔!或者,古代少數民族也穿左衽!”

演員們倒吸了一口涼氣,這衣服穿的,直接穿進棺材了。

男二號直接扒了衣服:“太晦氣了,怎麽服化道部門一點兒常識都沒有?”

阿良領著李凡等人又走向了“廚房”,這裏是《大秦廚娘》的重點拍攝地,比較關鍵。

李凡碰了一下顧亞婷,“你再說說吧。”

顧亞婷道:“秦朝時候沒有辣椒,辣椒是明末清初時傳入我國的,至於西紅柿就更不用說了,明朝傳到國內的。”

李凡補充道:“西紅柿和辣椒一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的舶來品。明朝傳入我國後,開始時候西紅柿還只作為觀賞植物,直到晚清光緒時期才開始食用。這個常識錯誤太不應該,太明顯了。”

其實西紅柿的起源在前世還有另一個說法,經過考古發現,西漢古墓裏發現了西紅柿的種子。不過這個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趙導聽李凡這麽一說,直接伸手將辣椒和西紅柿撿了出來,丟了出去。

李凡心想:浪費!

李凡又指了指一碗面條,道:“這個錯了,秦漢時沒有面條,當時人們還是把糧食煮成飯或粥吃的,幾乎不吃面食。最早的面條其實就是面湯,也叫湯餅,漢時就出現了,而我們現在的條狀面條直到北宋時才出現。”

顧亞婷:“這個發簪錯了……”

李凡:“這個木屐錯了……”

顧亞婷:“……”

李凡:“……”

……

把眾人聽得啊,一個個眼睛直勾勾的,這錯了,那錯了,那到底哪兒是正確的?

見眾人陷入沉默,李凡和顧亞婷相視一眼,彼此眼神交流,兩個人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說得太多了?

趙導指了指各種蔬菜,問道:“那兩位說說,這些菜中,哪些是先秦時有的。這是我們女三號的一場重頭戲,要用素菜做出一道極品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