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國寶級大師相助(第2/3頁)

‘奸商’,你要拜就得拜‘寡婦清’。”

“閉嘴!”

李凡搖頭道:“無奸不商,無商不奸啊!誒,不過這個詞語以前不是這個意思。”

“無尖不商嘛,舊時買米以升鬥作量器,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裏氽點米加在米鬥上,這樣一來,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盡量讓利。

‘無尖不商’最初是褒義詞或者中性詞,後來發展過程中就變成了‘無奸不商’,變成了貶義詞了。”

兩個人正聊天之際,自樓梯口走來一個須發皆白的長者,長者80出頭,步履生風,精神很矍鑠。

李凡顧亞婷連忙快步迎了過去。

“畢老好!”

“畢老,您慢著點兒。”

畢老和藹地看著後輩,笑道:“無礙,咱們進屋吧。”

走進辦公室,李凡顧亞婷有點兒手足無措,緊張兮兮的,這眼前的長者可是文化瑰寶啊,對於他們這幫後輩來說,能有緣相見一眼都是人生大幸。

畢老掛上眼鏡,端詳了片刻眼前的兩個年輕人,然後便和他們攀談了起來,仿佛嘮家常一般,氣氛融洽溫暖。

畢老之所以想給李凡寫個序,首先李凡提出的“新考據學”的確是學術界的一個嶄新的方向,而李凡的學術水平又極高,畢老讀過李凡的文章後,也是拍案叫絕,逢人便說年輕一代終於有標杆性的國學天才了,幹涸的沙漠裏終於出現綠洲了。

亂世學者輩出,而盛世人才凋零,華國自2000年後,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大師,自己封的或者其他人擡舉的大師不算數,而這種真真正正地深耕於國學領域並有權威學術研究在身的,至今,4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基本上找不到。

人才凋敝,國學難承,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新時代中,突然從石頭縫裏蹦出個李凡來,文學界中無數長者恨不得仰天長嘆啊,為什麽不多蹦出來幾個?

愛才,人才越稀缺越愛才,現如今的社會中,李凡這種絕跡的青年學者,則更是讓很多業內人異常珍惜。

畢老給李凡寫序,他讓李凡稍等片刻,然後拿出鋼筆,找出稿紙,但聞紙上沙沙作響,不出片刻,《序言》完成。

“李凡啊,看一看,還成麽?”

李凡接到手中打眼一看,心中的敬佩感瞬間爆棚。

字體飄逸靈動,間雜數家,自成一格,李凡心道:自己比不上啊!

再看內容,見解獨到,推薦懇切,而其中涉及到的每篇文章的每一個觀點,如數家珍,一字無錯!

李凡合上稿紙的時候,徹底服了,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拜辭了畢老,李凡走出辦公室不遠處便長嘆了一口氣:“我農村奶奶,和畢老年紀相當,可已經下不了炕了,老糊塗了,可畢老,這身體硬朗得仿佛就70歲,思維敏捷程度吊打京大學生啊。這老爺子年輕的時候得多牛逼?”

顧亞婷搖了搖頭,“我徹底服了!”

李凡一垂頭,“我也是!為了這對自己非常有意義的一天,我決定!”

見李凡一頓,顧亞婷問道:“你決定什麽?”

“以後我絕對不吹牛逼了!”

……

回到寢室睡了一覺,李凡第二天早晨便飛往了南靖市。

出了機場後,李凡並沒有趕往《最強大腦》給安排的住處,而是直接走向了附近一家賓館。

他剛下車,吉森出版社副社長、總編輯等幾個人早已等候多時了,大家迎著他走進了會議廳,紛紛落座,共同研究這本書的具體細節。

李凡沒想到吉森出版社這麽著急,昨天剛說改天詳談,結果今天就談上了,而且還不是在本省。

對於吉森出版社來說,李凡是極其重要的。這個時代,實體出版早已經陷入泥潭,十年內,大家的閱讀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基地”早已經由紙質書刊轉移到了網絡客戶端,出版行業早已輝煌不再。

就比如說京城的《詩刊》轉型做《國學時代》APP,也是被逼入絕境的求生之道。

現如今實體書籍能賣出銷量的作家也就那麽幾個,而且作者都是年輕一代風流人物,而且主打言情小說或者輕小說之類。

吉森出版社對李凡新書的期待值是百萬銷量打底,150萬是理想估值。因為李凡的話題度和粉絲熱度,別說吊打那些頂級暢銷書作家了,就算現在華國文娛圈,誰能與帥李一爭熱度高低?

有這巨大的人氣做保證,新書還怕不愁賣?

李凡心中則很憂慮,畢竟這種純學術類型的作品,讀者們能看懂麽?會買賬麽?

副社長則笑道:“就因為這書是純學術的,所以我們已經大大調低了目標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