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熱議

與張然預計的一樣,有媒體認為電影很勵志,有媒體認為電影非常黑暗,結局是個悲劇,不過幾乎所有的媒體對電影本身都是贊口不絕。

《每日新聞》是日本有名的報紙,在電影圈相當有影響力,著名的每日映畫大獎就是由《每日新聞》主辦的,而《每日新聞》對《爆裂鼓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爆裂鼓手》的迷人之處在於塑造了兩個全無感情,卻都善於包裝自己的人物,以致使影片看起來像一部熱血勵志劇。其實,只要稍加分析,就能理解導演的用心。陳為舉出爵士樂大師查理·帕克的成長例子,說查理在淘汰賽功虧一簣,他的老師朝他頭上扔了缽。第二天,查理繼續苦練,終成大師。以此說明自己教育方法的正當性,但事實並非如此,查理的老師只是將缽扔在地上,以作提示;查理也並不是第二天就埋頭苦練,而是開始系統的學習音樂。

很多人都知道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事實上,如果沒有愛迪生的天賦,再多的汗水也注定平庸一生。只是,成功的前景著實誘人,許多以為走在成功路上的人們,實質上與撲火的飛蛾無異。電影以極端的方式揭露熱血追夢後的冷酷真相,它為觀眾設置了一個問題,周旭的成功,符合人性,或者人道嗎?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

相較於《每日新聞》針對電影本身的點評,《朝日新聞》為張然唱起了贊歌:“這部電影超出意料的精彩,編劇計劃好了就不按你想的出牌,但又讓所有非正常走向都合理且更牛,這種智慧使得劇本產生很大突破。落實到影像,剪輯、攝影與音樂配合得不錯,劇本中需要兩位主演完成的內外轉變,都完成得很好,觀者酣暢淋漓。張然只有二十五歲,這是他的第二部電影,他的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不只日本的報紙,美國的《紐約時報》、香江的《東方日報》、英國的《太陽報》,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為電影做出評論之後都為張然大唱贊歌。

《洛杉磯時報》對演員的表演進行了剖析,其中對於馮遠怔的表演給出了超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次教科書般的表演。

英國的專業電影雜志《銀幕》,在評論馮遠怔的表演時指出:“我們無法知道馮遠怔在陳為身上有沒有寄托著自己在演員行當裏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辛酸和感悟,但是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在陳為每一次瘋狂地苛求周旭,殘忍地將他一次次逼上絕境的背後,陳為在不近人情背後那份懷著對於藝術的狂熱之心卻無人知曉的寂寞心情,與馮遠怔沉郁厚重的表現形成了完美的結合。整個人物沒有任何表演的痕跡,完全將演員與角色融合在一起,迸發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火花。”

不僅是《洛杉磯時報》和《銀幕》,其他還有諸多媒體在撰寫影評時,都對馮遠怔的表演贊不絕口,不少媒體認為馮遠怔在表演上一騎絕塵,是本次電影節影帝的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給出好評,比如《電影手冊》就給出了差評:“電影有高水準的表演和剪輯,但片子的思想只能用極端病態來形容,扭曲到極點。無論有任何理由,在精神上逼迫別人都是錯的。爵士樂應該給人帶來美和享受,而不是病態的相互折磨……”

不過這樣的評價不過是滄海一粟,只是掀起了一點小浪花便被如潮的好評所吞沒。

如潮的好評引起了日本影迷的興趣,下午和晚上《爆裂鼓手》的門票被搶購一空,好幾場電影都已經開始了,電影院的門口還站著固執的影迷,舉著牌子求票。

日本人喜歡勵志,不管什麽題材他們都能拍得很勵志,比如做牛郎,做小姐他們都能拍出勵志的感覺來。《爆裂鼓手》比較黑暗,但確實也有勵志的成分,因此電影很合他們的胃口,看完電影的影迷幾乎清一色的給出好評。

“電影的重心在打鼓上,就像劇情交代的那樣,連戀愛都沒時間談。老師的魔鬼咆哮,師生的互相報復,對打鼓的大段展示,追求速度,咬牙打顫,流汗流血……電影結束後全場歡呼鼓掌,像看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現場演出。《爆裂鼓手》讓我對中國電影有了新的認識!”

“沒有哪個詞語比‘不錯’更害人的了!說得太好了!打鼓部分全程酥麻,身臨其境般體驗被訓話,居然也有膽顫的反應。《全金屬外殼》敲響爵士樂,魔鬼師徒鼓動《芝加哥》,真正逼到絕境的《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棒極了!”

“一個滿懷少年心事的爆裂鼓手,一個喜歡諷刺道貌岸然的音樂導師,兩者相虐相殺,共譜一曲關於暗黑的音樂童話故事。電影中的主配兩位神經質而近變態,但細想來卻又合情合理。一位傲嬌病患者,一位虐待狂綜合症,怎麽看都是天生一對。而電影結尾也是讓人一看三嘆,層層遞進,峰回路轉。沒想到中國人還能拍出這麽牛逼的片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