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呂克·貝松(第2/3頁)

有一次他請我們到家裏做客,他喝醉了,抱著一堆沾滿灰塵的劇本放聲大哭,他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像波蘭被侵略?這些故事有人好好拍過嗎?沒有!這難道不可惜嗎?誰最適合拍出波蘭的苦難?就是我安特科紮克!可我現在再也拍不出來了!

那時我才知道他體內仍然燃燒著電影夢想,只是沒有機會。我看過《夜與日》,水平很高,開篇一個橫搖鏡頭蒼涼悲愴,那種民族的苦難感就出來了,非常厲害。如果他留在波蘭,甚至留在歐洲,都可能會拍出《阿拉伯的勞倫斯》那樣偉大的作品。可他到了好萊塢,那裏不適合他的電影風格,更沒有人對波蘭的苦難感興趣,他找不到執導的機會,只能在等待中一天天衰老。我不想跟他一樣,所以堅定的回國了!”

呂克·貝松見過這樣的導演,滿腔熱血,以為可以征服好萊塢,最終撞得頭破血流,嘆了口氣道:“好萊塢太商業了,而他們很保守。法國很多人都說我的電影太好萊塢,其實不對,沒有一個好萊塢導演敢拍一個木訥的殺手和11歲女孩生活的故事。”

張然笑了起來,當初《這個殺手不太冷》在美國上映,收到不少惡評,很多影評人認為少小姑娘和殺人談戀愛不道德。

對於大膽開放的法國人來說,美國確實比較保守。當初殖民美洲的大部分都是清教徒,清教徒保守的價值觀就一直影響美國到上個世紀中期,對性、同性婚姻、墮胎等問題都比歐洲要保守些。

張然也不再廢話,直接道:“其實我這次到東京來,就是沖著你來的!”

聽到張然這番話,呂克·貝松心裏有點小得意,這個年輕導演真的是自己的粉絲,微笑道:“這是我的榮幸!”

張然解釋道:“我最近在籌備一部電影,是一部大制作的電影,我真誠邀請你來做這部電影的制片人。”

呂克·貝松意識到自己想多了,這小子不是自己的粉絲,而是想要自己手裏的資源。他倒願意扶植年輕導演,不過對文藝片沒興趣:“我是歐羅巴的制片人,今年公司有《的士速遞3》、《車神》在內的好幾部電影要制作,沒有時間!”

張然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不緊不慢地道:“我知道你很忙,手裏有很多項目。不過我們這部電影成功的話,獲得的收入可能比你自己拍一部電影要高!”

呂克·貝松一怔,口氣夠大的。如果是國內導演,可能會認為張然狂妄。不過呂克·貝松並不覺得張然狂妄,反而認為張然是對自己的項目有信心。一個導演對自己的項目都沒有信心,那別人怎麽可能對這個項目有信心。

呂克·貝松前年跟李連傑合作《龍之吻》,去年聯合元奎、舒淇拍攝《非常人販》,知道華語電影能夠在海外取得票房成功的就是功夫片,因此他認為張然要拍的是功夫片,建議道:“張,拍功夫片沒人能拍過中國人,但拍科幻動作片很費錢。如果拍成中文電影,市場很小。既然是科幻動作片,那你最好拍成英語電影,方便全球發行。”

2000年9月,呂克·貝松本著創作更自由的初衷,成立了歐羅巴電影公司。與一般的法國電影公司不同,歐羅巴出品電影多使用英文對白。這種選擇在為公司旗下影片的全球發行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令其影片的制作能夠吸引到更為國際化的陣容。

拿《玩命快遞》系列來說,該系列前三部的靈魂人物是英國演員傑森·斯坦森,而《玩命快遞》登頂北美周末票房就足以說明歐羅巴此種策略的成功之處。

法國人向來以法語為傲,呂克·貝松電的電影說的都是英語,用的也是外國演員,對驕傲的法國電影人來說自然是難以忍受的,這也是呂克·貝松在法國不受待見的重要原因。

張然點頭道:“你說得對,我要拍的電影以英語為主,預算大概在9000萬美元左右,由好萊塢頂級巨星主演!”

呂克·貝松聽到9000萬美元預算有些吃驚,在好萊塢都是A級大制作了,要運作這樣的項目需要相當大的魄力。不過他也明白,張然是只拍過兩部電影的新人導演,想靠自身拉到9000萬的資金是不可能的,必須找一個厲害的制片人來融資,而這個人就是自己:“為什麽不從美國找制片人,美國有很多厲害的獨立制片人,比如哈維!”

張然搖頭道:“這部電影我不打算引入投資人,主要資金通過預售來實現,目標是歐洲和日本。美國制片人在歐洲的渠道並不是特別通暢,預售比較慢,而你在歐洲大名鼎鼎,又是歐羅巴影業的老板,跟歐洲很多電影公司有業務往來,有你出面的話預售要容易很多!”

呂克·貝松徹底明白了。這個年輕人心很大,他想把整個項目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希望有人指手畫腳。這讓他更加欣賞,他成立歐羅巴影業就是爭取創作不受幹擾,不過他沒有急著答應,欣賞是欣賞,生意是生意:“你有詳細的方案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