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對話賈科長

侯孝賢端著杯子,饒有興致地看著眼前兩個神采飛揚的年輕人。

張婧初的眼睛亮晶晶的,含笑看著張然。她特喜歡看張然講話,一旦講起有關電影的事,真是神采飛揚。

賈樟柯在電影圈浮沉好些年了,不是個輕易被人說服的人:“你們都自稱抵禦好萊塢的英雄,你們說,如果我們不拍電影,不拍商業大片,好萊塢會長驅直入,中國電影就死掉了。我覺得這是一個蠱惑人心的說法。難道你不拍電影中國電影就死掉了嗎?”

張然皺眉道:“我不拍電影中國電影當然不會死,但如果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一直是藝術片,那就真的很危險!今年年初的電影產業報告裏面有一個數據,70%的觀眾認為好萊塢電影好看,認為國產電影好的只有17%,認為中國電影質量低劣的占46.6%。如果不是有名額限制,我們的市場早被好萊塢占領了。侯導就在這裏,你可以問問,台灣電影是怎麽死掉的?就是藝術片成了市場主流。”

侯孝賢無奈地笑了起來,台灣電影在80年代初,出現過路線之爭,侯孝賢他們走藝術道路,另一派要學好萊塢。最終侯孝賢他們贏了,成為了市場的主流,最終導致也台灣電影的崩盤。

在這裏面有很強的政治原因,自從72年台灣被趕出聯合國,台灣方面就拼命想要在各種國際場合露臉,李登灰上台後搞去中國化,體現在電影上,也是想獲得三大電影節的認可,在國際上露臉。

能入圍三大電影節的都是藝術片,因此台灣方面推出輔導金政策後,扶植的全是藝術電影,並且對於要參加國際影展的藝術電影大力支持。這樣一來,藝術片成了市場主流,在電影節頻頻得獎的同時,成為只給少數精英看的小眾電影。

最終台灣電影被台灣觀眾拋棄,整個電影產業徹底崩盤,每年電影產量從100多部,變成了現在的10多部。

張然看了侯孝賢一眼,道:“侯導,台灣的情況你比我了解,麻煩你說說去年台灣本地有多少部電影?票房有多少?”

“去年本土電影只有15部,票房加在一起只有1500萬,不及總票房的1%。現在有很多人責怪我,說我毀掉了台灣電影。”說到這些侯孝賢嘆了口氣,目光黯淡,“《悲情城市》確實是一個很不好的例子,因為大家被誤導以為那是一個常態。不過這並不是藝術電影的錯,是政策問題。台灣才2000多萬人,連最基本的電影工業都建立不起來,學好萊塢是行不通的,內地倒是有希望!”

張然一怔,《悲情城市》拿到了金獅獎,是侯孝賢拿到的最高榮譽,沒想到他會承認這部電影帶來的誤導作用。張然突然有些明白後來侯孝賢為什麽不怎麽拍片,轉而拼命扶植新人導演,大概是想贖罪吧!

張然看著賈樟柯道:“我們內地的情況跟台灣幾乎是一樣的,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拿到金熊後,無數導演就是沖著國外獎項去的。藝術片成了主流。跟台灣不同的是,我們這邊對好萊塢電影卡得比較緊,不像台灣大門洞開,對好萊塢沒有絲毫限制。否則我們的遭遇也跟台灣電影一樣,整個產業崩潰!”

賈樟柯不以為意地道:“侯導的名字,已經寫進電影史。五十年後,他們的名字還會在,他們的作品會成為代表這個時代的華人驕傲,到那時候,一時一地的票房得失,誰還會在意呢?”

張然冷笑道:“一時一地的票房得失?事情沒那麽簡單。現在台灣年輕人看好萊塢電影,看日本電視劇,哈日本明星。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意味著台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後,不會以中國為榮,不會是中國人為榮,而是以日本為榮,甚至恨不得變成日本人!我們內地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年輕人看好萊塢電影,看日本動漫,看韓國電視劇。如果這麽發展下去,中國文化怎麽辦?我們這個民族多災多難,能夠走到今天靠的是什麽?是我們的文化。想毀滅一個民族,就先毀滅其文化!如果我們的後輩不以我們的文化為榮,那我們這個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

侯孝賢手微微抖了一下,臉色變成慘白色。毀滅中國文化,這帽子比毀滅台灣電影還大。更可怕的是張然說的是事實,現在台灣年輕人沒有多少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

賈樟柯反駁道:“我並不發對商業,是反對過度商業化。香江電影輝煌一時,號稱東方好萊塢。但香江電影過度商業,跟風特別嚴重,最終導致整個香江電影崩盤。現在我們內地也這樣,李安的《臥虎藏龍》火了,於是就有了《英雄》、《十面埋伏》,陳凱哥導演也準備拍《無極》。寧皓的《傷心者》火了,一堆人跟風拍科幻片,我們正在走香江電影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