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大地震啟動(第2/3頁)

師生一場,張然真的希望李漫能夠有個好前途。

李漫的離去並沒有引起什麽轟動效應,羨慕的倒是不少,不過也就僅僅是羨慕罷了。在羨慕之後,大家都更加認真的學習,別人都已經是謀女郎了,自己不努力怎麽行。於是張然班的學生更加認真的進行觀察訓練,觀察水果、觀察樹木、觀察觀察行人、觀察能夠觀察的一切。

3月1號,中影集團、世紀巔峰、唐山市政府在北平飯店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啟動電影《唐山大地震》。

與其他有政府參與的項目一樣,開始是各路領導講話,總局的副局長張洪森,唐山市市長,以及中影的領導,當然張然作為主要投資人和導演,自然也不能免俗,上台作了一番慷慨陳詞,表示要把電影拍成一部經得起檢驗,有精氣神當然作品。

接下來就是發布會最重要的流程,簽約儀式。其實世紀巔峰、中影和唐山三方早就簽定合拍協議了,只是為了宣傳,大家又裝腔作勢的重新簽了一次。

簽約的時候,閃光燈不斷閃爍,新聞媒體瘋狂報道著這一幕。

在簽約儀式之後,張然集中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對記者的疑問進行解答。

有記者問:“張導,你為什麽要拍唐山大地震這個題材呢?”

張然回答道:“現在有一種說法,外國人說,很多中國人自己也跟風說,就是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動不動中國人沒信仰,怎麽怎麽樣。我覺得不對,我們這個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雨,經歷了無數的磨難,甚至經歷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我們靠什麽走到今天的?如果沒有精神,沒有信仰支撐著,我們這個民族能夠走到今天嗎?恐怕早就散了。

去年8月份我拜訪伯格曼回來,無意中看到了一篇關於唐山大地震的報道,然後找了一些資料來看。看完後我特別感動,76年因為大地震整個城市幾乎都毀滅了,但活下來的人們在廢墟的基礎上建設出了一座嶄新的城市。我就想唐山不就是我們民族的縮影麽,唐山人的精神不就是支撐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麽?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拍這個電影。”

有記者問:“您覺得地震題材的電影應該回避真實的場景重現嗎?您怎麽看待影視作品對於受災群眾的二次傷害?”

張然覺得這個問題帶有惡意,皺了皺眉解釋道:“劇本是劉衡老師寫的,最初他寫的四稿我們都不滿意。在寫第五稿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經歷過大地震的人,這個人的經歷和我們故事的框架幾乎是一樣的,劉衡就把她的經歷放到了故事中。這當然是得到了對方允許的。劉衡老師采訪過很多親歷者,大家都希望能夠有一部優秀的電影來紀念那場災難。我們這個國家是個地震多發國家,光是去年國內就有11次地震成災事件,上百萬人受災。如果我們這部電影能夠提高大家對地震的認識,那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

有記者問:“你覺得這部電影能感動從大地震中走出來的親歷者嗎?”

張然沉吟了一下道:“我們這部電影會有感人的場面,但我拍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讓大家哭,而是希望大家笑,我覺得大家看完電影能夠微笑著走出電影院,那才是電影最大的成功,我拍這部電影就是希望給觀眾帶來溫暖和希望!”

不管是遇到什麽問題,張然都很耐心的回答,但關於電影劇情的問題,他始終守口如瓶。

在發布會的最後,張然沒有忘記向媒體記者求助:“我們籌備到現在其他各項工作進展都比較順利,就是在道具上遇到了麻煩,希望大家能幫我們發一個信息,征集70年代的生活用品信息,比如那個時候的搪瓷杯子,那個時代的自行車?有時候一個鏡頭裏需要幾百輛自行車,如果去做那成本太高了。誰有那個時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或者暖壺等生活用品,能不能給我們捐一些,實在不行便宜點賣給我們也行。”

發布會結束後,國內媒體娛樂版的頭條新聞全是關於這場發布會的,幾乎所有的媒體都重點提到了道具的問題,甚至有很多文章直接在標題寫著“向全國征集舊物”。

國內觀眾看到報道後都積極響應,不少人都撥打報紙的熱線表示願意無償捐贈自行車等物品。電影的官網也有不少人留言,表示願意把自己閑置的舊物拿出來,給電影免費使用。

為表示紀念及感謝,張然親自設計了上世紀70年代風格的榮譽證書,並附上自己的簽名,頒發給獲得錄用的道具捐贈者。

就在張然忙著簽名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

電話那頭是中年男子的聲音:“你好,是張然導演嗎?”

張然回道:“是我,不知道你是?”

男子自我介紹道:“我叫樊健川,是一個收藏者,同時是建川博物館的館長,我們館內有500萬件上世紀70年代的藏品,聽到你要缺70年代的道具,我們也許能為張導的新片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