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災難片的突破(第2/3頁)

觀影過程已經無需贅述,中國人重視親情和家庭,美國人同樣重視,最終電影在觀眾朦朧的淚眼和掌聲中謝幕。

伴隨著首映儀式的結束,《唐山大地震》的媒體評論也火熱出爐。

《綜藝》詳細介紹了唐山大地震的背景,並稱贊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張然展現出來極強的悲憫意識,具備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更高的道德標準。

《華爾街日報》以整版的篇幅對電影進行了深入報道,報道中說:“作為全球第一部4K電影,作為第一部呈現在IMAX屏幕上的非好萊塢電影,影片中大部分都在唐山拍攝完成,一些群眾演員曾經歷過1976年的大地震。通過電影,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浴火重生!”

與國內媒體和影評人喜歡空發議論不同,在美國有很多重視電影語言和技術的影評人,而這部分影評人更是對《唐山大地震》給予了盛贊。

《好萊塢報道者》的知名影評人托德·麥卡錫給出了九十五分的評價:“以往的災難片,其色彩構成基本上與現實接近,每一種顏色都在畫面中存在。《唐山大地震》展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電影中色彩大多是表現心理層面,電影的色調會隨著故事發展不斷變化,進而將人物的心理狀態凸顯出來。其中張婧初扮演的於紅最為明顯,於紅最初出現的色調是暖色,接到母親生病的消息,色調開始變冷。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她回家的過程色調越來越冷,當她回到唐山知道親人罹難之時,整個色調更是冷到了極致,給人一種寒冬的感覺。在發現兒子還活著後,整個色調迅速轉暖,直到最後與現實的色調一致。這種色調的變化,顯現出了銀幕影像塑造出的幻覺魅力,並直接為影片的主題服務。”

《電影評論》給出了滿分的恐怖高分:“《唐山大地震》將眾多戰爭片的表現手法引入《唐山大地震》,完成了對災難片的一次突破,災難片表現災難的場景無疑是最大的看點,張然采用了以為戰爭片才采用的手持攝影技法,大量的手持攝影為觀者帶來了極強的代入感,觀眾能夠清楚的感受到大地震、以及持續不斷的余震所引發的攝影機晃動,讓觀眾仿佛置身地震區。

除此之外,電影采用了90度快門角度進行拍攝,將人物動作和地震的細節非常清晰的捕捉下來,給人一種生澀,堅硬的感覺,將地震效果營造了極致,給人以極強的臨場感。這些,無疑都是以往災難片極為罕見的。”

普通電影中運動鏡頭會有拖尾現象,高速運動的物體往往很迷糊,比如地震時墜落的石塊,爆發時蹦起的泥土都是如此。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提高快門速度,比如《霍比特人》采用的每秒48幀的技術拍攝;另一種則是調整快門角度,這種拍法是攝影師卡明斯基拍《拯救大兵瑞恩》時創造的,電影裏的爆炸,土蹦起來的顆粒感特別明顯,在那之後戰爭片的爆炸戲都喜歡采用這種拍法,包括馮小鋼的《集結號》。

不過以為沒有哪部災難片這麽做,災難片不像拍爆炸戲那麽簡單,把炸藥埋好,然後引爆就可以了,災難片的特效大多需要後期做,采用這種拍法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因此沒有哪部災難片大規模采用手持鏡頭,也沒有哪個采用90度快門角度拍攝。

從技術層面而已,《唐山大地震》確實是災難片的一次突破。

不過《唐山大地震》並不是無可挑剔的電影,收到的差評也有,不過這些差評主要是對中國不了解,無法理解裏面的人物,還有就是直接往政治上扯的。

“張然作為北平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與政府保持著親密關系,而這部電影本身也是由政府投資,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中國士兵,他們勇敢無畏,強悍得像機器人。這些士兵去地震災區救災,既然完全不帶武器,甚至不帶工具,這些細節太過虛假。這是一部缺乏感情的拙劣政治宣傳片!”

“張然采用了一維的,充滿愛國之心的方法來展現唐山大地震。近來中國政府開始加強文化宣傳,很多中國電影顯示出更加感性的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與同類經典影片的縱向比較《唐山大地震》顯得膚淺,敘事主體無力。”

不過差評終究只是少數,在爛番茄上《唐山大地震》的新鮮度達到了86,MTC的綜合媒體評分也達到了78。

對與華語電影來說,這個評價算不上特別高,華語電影爛番茄新鮮度和MTC評分向來都不錯,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國內惡評如潮,爛番茄新鮮度依然有78,MTC評分也有74。

不過要是跟好萊塢災難片相比,《唐山大地震》的這個評分簡直是神級的。在過去十年期間,好萊塢災難片除了《泰坦尼克號》獲得了83的新鮮度,以及MTC綜合評分74外,再也沒有哪部災難片的評分超過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