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給陸釧上一課

張然以前跟不少人進行過論戰,但他很少罵人,誰也沒想到他會破口大罵。一時間,輿論嘩然,網友們都是目瞪口呆!

在震驚之後,有人對張然爆粗很失望,覺得他反應過激,有損大導演的形象;有人覺得張然是真性情,很酷;也有人覺得無所謂。不過總的來說,大部分人站在了張然這邊,都覺得張然是話糙理不糙,在這些專家教授在眼中根本就沒有觀眾,沒有考慮過觀眾的感受,中國電影搞成現在這個樣子,這些專家教授有很大責任。

張然罵的是專家教授,不過在陸川看來,張然這話是沖著自己來的,很快回復道:“有些人自己都說過好萊塢電影不等於美國電影,美國電影分為紐約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紐約電影無疑是藝術的,但好萊塢電影就是和藝術無關,好萊塢電影是商品,是工業流水化的產品。好萊塢的一個大老板說過,我知道我們制做的都是垃圾!好萊塢電影的視聽語言極其簡單,基本上就是三鏡頭法,就是一個雙人中景鏡頭,然後就是正、反打;一場對話戲,好萊塢拍成電影,就是一個中景交代場景和人物位置關系,然後鏡頭就在兩個人之間反復切換,誰誰說話更誰鏡頭,傻子都會,這難道藝術嗎?好萊塢的電影鏡頭是把人物框在鏡頭中的,整個電影的空間是封閉的;而歐洲電影的鏡頭是開放的,給人一種空間無限的感覺,就藝術而言,就是比好萊塢流水線高明!”

張然對陸釧的話嗤之以鼻:“說好萊塢電影沒有藝術,那威爾斯、希區柯克、庫布裏克看著你笑,他們的電影不藝術?就是新浪潮那幫人也不敢這麽說!打破畫框限制,空間無限聽上去很牛逼,但也就那麽回事。歐洲電影追求的是紀實感,強調客觀冷靜,觀眾就像站在遠處冷靜地審視這件事;而好萊塢電影講究的鏡頭設置在現場,追求的是代入感,就是要讓觀眾不走神,不能走入其他空間。這是雙方目的不同造成的結果,有什麽高下之分?

其實這兩種對鏡頭運用的不同,是造成觀眾不愛看國產電影的一種重要原因。電影很少有完全相同的故事,不好對比,我就拿電視劇來說,張紀中版《天龍八部》和香江版《天龍八部》故事是相同的,張版《天龍八部》不管是制作、特效、還是演員的表演都更出色,但很多觀眾就是覺得香江版更好看,除了先入為主的因素,最為關鍵的就在於對鏡頭的運用。張版《天龍八部》鏡頭,偏向歐洲,鏡頭移和搖特別多,這種拍法用在歷史劇上很不錯,有客觀審視歷史的感覺。但《天龍八部》是武俠片,觀眾要的不是冷靜客觀,而是爽快;香江版之所以給人爽快感,就在於鏡頭的推拉比較多,給人很強的臨場感。比如在少林寺喬峰以為是遊坦之弄瞎了阿紫的眼睛,就質問遊坦之,是你弄瞎阿紫姑娘眼睛的?就表演而言,胡君的處理要好很多,人物的行動鏈條非常清楚,但就給觀眾的沖擊力而言,卻不如黃日華。問題就在於胡君說話的時候導演給的是近景,鏡頭沒有變化;而黃日華說話的時候鏡頭從近景迅速推成了特寫,特寫鏡頭畫面內的形象呈現出突破畫框向外擴張的趨勢,給人一種極強視覺張力,因此觀眾會感覺到壓迫力,就會覺得黃日華正氣凜然!

現在中國很多導演學好萊塢,拍商業片,但視聽語言往往還是歐洲還套,給觀眾的代入感很差。如果我們的專家教授們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多提出建議,那麽對導演來說那會有很大的幫助,可我們的專家教授們全他媽在扯思想、扯深度!”

張然長微博發出來後不到一個小時就有了上千轉發,以及上千回復。網友大部分不懂視聽語言,不過視聽語言帶來的差異他們是能夠感受到的,在看完張然的長微博後,很多人是恍然大悟。

“以前經常聽人說內地劇節奏太慢,現在終於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難怪香江電視劇感覺節奏快,原來是這樣。不愧是張老師,他這麽一講我就明白了!”

“陸釧的《可可西裏》好像也是這樣,鏡頭鏡頭推拉很少,幾乎沒有變化,所以看的時候有點悶!”

很快有粉絲跑到陸釧的微博下去留言:“陸釧,現在知道《可可西裏》票房為什麽差了吧?你的鏡頭運用不好,拍得跟紀錄片似的,所以電影很沉悶。張老師教你呢,好好學著點!”

“小川子,張老師免費給你上課了,下次別犯這種錯誤哦!”

“陸釧,記住了,以後少用移和搖,多用點推拉!”

陸釧是那種特別自信,甚至可以說自戀的人,在他眼中自己是天生的藝術家,自己的才華吊打張然,自己的《可可西裏》比張然的電影牛逼多了,現在自己的代表作《可可西裏》竟然被張然粉絲貶得一錢不值,還讓自己跟張然學,他哪裏受得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