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1章 地產大亨

中海市,玫瑰花園別墅區——

作為“愛家房地產”的老板,熊耀華今年三十五歲,從十五歲蹬三輪開始,到如今成為千萬富豪,他足足奮鬥了二十年。

熊耀華不怎麽顯擺自己的發家史,但是跟他要好的人都知道他是苦孩子出身,家裏窮的叮當響,小時候家裏頭一條褲子三個人穿,他媽,他姐,還有他,往往一個穿了褲子出門,另外兩個就要光著屁股待在家裏。

在熊耀華的印象中,自己根本就沒有父親,母親的話是父親出了遠門打工,可是等到熊耀華十五歲開始蹬三輪的時候知道,自己父親曾經因為偷火車上的煤摔死了。

等到熊耀華知道這個真相之後,他很悲傷,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個壞人,偷煤的不是壞人是什麽。可是母親卻對他說,父親是個好人,在那個年代偷煤只為讓一家人吃飽肚子,只為冬天能有煤球取暖。

從那一刻開始,熊耀華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活著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

懷揣這個信念,熊耀華開始了自己的奮鬥,蹬了三年三輪之後,他用積攢的錢倒賣化肥,因此大賺一筆,一袋化肥賺兩毛,最多的時候他一口氣能倒賣5000袋,那就是一千塊錢——七十年代的一千塊,絕對是個觸目驚心的大數字。

不過很快,他東窗事發,被一些眼紅的同行報告了公安,人贓並獲,他因為投機倒把罪名被關押了十年。

十年,一個人能有幾個十年?

進去的時候是十八歲,出來的時候是二十八歲。

1982年,他從監獄裏放出來,繼續折騰,這次他開始在火車站當搬運工,賣苦力,積攢本錢,而這一年恰好內地大片《少林寺》在全國上映。

熊耀華拿著賣苦力積攢的三百塊錢,看準機會,一口氣買下了所在片區電影院《少林寺》的電影票——一毛錢一張的電影票,他一口氣買了3000張。

誰也沒想到,《少林寺》會突然火爆全國。

在電影院一票難求,無數人因為買不到票而懊惱,這時候熊耀華把自己手頭搜夠的3000張票以“一元”一張的高價出售。

那個時代,還沒有“黃牛”的概念,法律在這方面管制的也不算太嚴。

這讓熊耀華如魚得水,在三百變成三千之後,他繼續使用這一招,依靠《少林寺》在全國上映的“時間差”,不斷在各大城市,以及縣城等地大肆搶票,囤積《少林寺》的電影票,然後高價賣給觀看這部戲的觀眾。

膽大,心黑,臉皮厚。

通過做黃牛,熊耀華把這三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靠著這一仗,熊瑤積攢了差不多三萬塊的資本,在八十年代,三塊錢絕對是個巨大的數目。

熊耀華就是靠著這些本錢,繼續在商海上折騰,接下裏他所做的就是賣對聯,和賣鞭炮。

那個年代,沒有禁令,家家戶戶過年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尤其鞭炮的利潤極大,熊耀華靠著手頭的三萬塊,在中海市設置了三十多個炮仗批發店,做起了鞭炮的壟斷生意。

一串鞭炮進價幾分錢,最高可以賣到兩三塊——嫌貴嗎?除非過年你不放炮。

就此,成百倍的利潤,讓熊耀華一飛沖天。

熊耀華成了那個年代的“暴發戶”,然後進入90年,他又從暴發戶晉身成了“大款”,資產過百萬,不過他還不滿足,這時候他瞄準了中海市的地產業。

在熊耀華看來,中海市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值——1300多萬的人口,這需要多少套房子,何況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未來更是可以突破2000萬!

與此同時,90年中海房地產的發展還很緩慢,很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買房子的覺悟——準確地說,這個時期國家政策負責“分房子”,尤其對那些國企員工來說,吃穿住用行,幾乎都是工廠和公司包辦,根本就沒必要再跑出去單獨買房子。

可是熊耀華看出了這種政策背後的危機,那就是國企經濟效益的不斷疲軟,疲軟怎麽辦,就不得不裁人,裁人之後呢,那些人就必須要把買房子提上日程——畢竟中國人對“家”的觀念很強,連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家”都沒有,還何談理想與抱負?

熊耀華賭對了,至少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政策形勢來看,他賭對了。

最近一年,作為經濟龍頭城市,遠東最重要的國際大都會,中海市的國企改革進行的如火似荼。

無數工人在經歷了坎坷的工廠改革之後,紛紛下崗,這一情況還慢慢從中海市延伸到內陸大城市,將會在四五年成形成全國性的“下崗潮”。

工人下崗了,那麽公積金購房就會被提上日程,工廠和公司不再包辦分配房屋,個人購房也會被提上日程。再加上不斷膨脹的人口,中海市不斷進行的新舊城區拆遷,房地產業也開始悄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