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身價直接掉一半(第2/2頁)

官方甚至可以在韭菜們傳得最猛的時候,一再申明澄清,盡足澄清義務,但這依然改變不了小散們願意相信什麽。

這樣一來,顧鯤究竟是想私有化還是想趁機拋售籌碼,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具有欺騙性了。

而且最妙的就在於,這一招出貨方式,其他人根本學不了。

因為在普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氛圍下,周邊各國如今的主流都是通縮,是流動性緊缺,缺錢。

即使有不那麽缺錢的,產業結構跟香江也不存在互補,並沒有“承接香江在危機中轉移出去的那些產業”的資本。

但偏偏蘭方有。蘭方作為主要國際貿易航路上的港口國家,原本一直對標定位學習李家坡。現在趁著金融危機期間李家坡因為受災程度低、資產價格無法下壓而不適合抄底,就順勢轉火香江,那也是很合理的。

除了顧坤以外,其他任何東南亞國家的主權投資者,擺出這幅要“買一套航運公司、銀行、地產公司,以升級本國相關產業”的架勢,都是騙不了投資者的。

……

如此優良的出貨環境,股權套現也就變得容易得多了。

8月份,顧鯤就把港股上的航運業板塊拋了一小半出去,到9月底三季度結束的時候,梁勁松已經幫他把整個航運股整理得差不多了。

原本高峰時期有100億美元左右的香江航運股在顧鯤手上,最後只留了一家總股本20億美元左右的中等偏上航運公司,徹底私有化完成(這還是私有化過程中溢價了一部分,原先市值是不到20億美元的)

剩下的80多億美元股票,被全部拋售掉,變成了60億美元現金,過程中大約蒸發掉了20億,但這也是可接受範圍內的。畢竟市值不等於套現額,能打個七折八折變成現金,在股指高位時都算是勝利。

雖然在私有化的案例中,顧鯤略有小虧,高價買了不那麽值錢的公司,但這個私有化卻掩護了其他資金的撤退,將顧鯤拋售其他航運股的行為解釋為了“技術性調整”,是“為了私有化成功這家公司,不得不從其他同行公司撤出資金”。

換句話說,顧鯤賣股票給人的印象,就不再是為了跑路,而是優化整合,是“為了買更有潛力的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拋掉一些相對垃圾的股票來籌錢”。

任何股災拋售潮當中,最容易欺騙小散的就是“技術性調整”了。

哪怕後世一星期兩次大洋股熔斷,一開始大洋國當局為了穩定人心,也都是推特治國瞎幾把吹,說成是“技術性調整”。

顧鯤和梁勁松這些操作相比於華爾街的前輩高人,可以說是很良心了。

航運股之後,金融股方面的操作也是類似的,只不過這個答卷要到年底才算是徹底交完。

根據後來的復盤看,顧鯤在港股金融板塊上原本持有的籌碼是第二多的,僅次於地產股。

當時顧鯤的800億美元籌碼,大約地產和金融加起來有450億美元,航運和網絡電訊加起來200多億,其余雜七雜八板塊加起來幾十億,不到百億。

200億的金融板塊股票,最終也成功按照“把跑路夾雜在私有化績優股、偽裝成技術性調整”的思路下,大部分跑掉了。

最後顧鯤得到了一家市值50億美元的香江銀行,剩下150億其他金融股變成了大約130億現金。

這個過程中,恒生指數也隨著金融和航運業的普遍下滑而順勢下跌。

從七月底的一萬六千五,到八月底的跌破一萬五千點大關,再到九月底的一萬四和年底的一萬二。偏偏整個過程並沒有大的恐慌出現,一次又一次被“技術性調整”的口號穩住了。

其中梁勁松自然是做了很多極為重要的穩定人心工作的,只是術業有專攻,細節顧鯤也看不懂罷了。

靠著航運業抽出來的50億美元現金、金融業的130億,再加上其他雜碎板塊拋了個七七八八、套現回來二三十億,顧鯤總算是把他之前在港股市場上欠的融資融券機構杠杆,徹底平倉還清了。

至少他不用再擔心因為加了杠杆,而被其他反應過來的新空頭爆倉了。

“800億美元市值的股票,航運業減持了110億,金融業減持了200億,其他雜七雜八的籌碼減持了40億,場內籌碼余額應該是還剩450億美元,主要就剩下已經非常高位的網絡電訊股,加上大量的房地產公司,但因為這些地產公司也有自然下行貶值,目前總股本只剩400億。

不過210億的杠杆總算是還清了。後續就相當於是用了130億的本錢,換來了場內的400億股票,以及白撿了一家價值20億的航運公司、一家價值50億的銀行,還有一家忽略不計的房地產公司。”

徹底還清杠杆的輕松,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