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你希望我怎麽提升服務質量(第2/2頁)

至於掌握的詞匯量,我們定在三年內讓接待性比較強的崗位員工,達到一千個日語常用詞。同理,我們也會稍微加強服務人員的韓語學習,當然那個不是全覆蓋的。”

這一條舉措,其實在顧鯤一開始做好的那幾條提升服務質量的措施裏,只能算是排在後面的,重要性程度優先級最多排第三。

畢竟蘭方如今三分之二的海外遊客都是華人,而且隨著華夏越來越富、日本人卻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未來甚至會進一步變成“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那華夏有錢人比例和奢侈消費遊客占比,肯定會進一步暴漲上升的。(顧鯤說“失去的十年”,是因為書裏才2001年,所以距離91年日本房價泡沫崩盤只過去了十年。對於我們2020年的看客來說,日本人當然是經歷了“失去的三十年”,一言以蔽之,就是過多少年就失去多少年。)

顧鯤提這個,無非是顯示“我們真的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並不是專供華人旅遊的”姿態,這是為了提升蘭方整體的旅遊業服務逼格,倒不是為了討好日本人。

你還別說,華夏本國的遊客,也是很看重這個的,哪怕他麽不說韓語日語也聽不懂,但他們也希望接待他們的服務員是懂這些外語的。這主要是後世華夏人在世界各個旅遊勝地專門賺本國人錢的人太多了,經常幹“老鄉見老鄉,背後宰一刀”的生意做多了。

比如過些年,法國巴黎那些所謂的專門接待華夏旅遊團的奢侈品專賣店,真去查一下就發現幕後其實是華人老板,只是前面的店員是黑人,這些華人店主就是專門盯著賺出國的人的錢的。

以至於十年八年之後,很多遊客在日本和法國聽到一個服務員會說漢語,就反而戒心暴漲,潛意識就覺得“這個外國人為什麽會說漢語?如此處心積慮下大本錢學習,肯定是個騙子吧?還是想推銷假貨?”

畢竟普通人哪有騙子努力。華人自己是最了解華人的,知道華人在商業奸計領域的能力舉世無雙,所以在國外第一句聽到漢語就潛意識容易聯想到陰謀。哪怕是華人跟華人說話,先說兩句外語。

畢竟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閃金族另說,其他民族應該在奸詐方面的智商都是不如華人的。“說幾句外語”開場,有時候是一種潛意識給對方灌輸“我這個人豪爽淳樸,已經不太像是傳統華人那麽能算計人了”,這是一種示弱讓對方放松戒心的商務套路。

外語可以不說,但不能不會。只要你會,華人潛意識就覺得“你不是處心積慮專門做我的生意的,你還有別的生意”。如果旅遊業服務員不會外語,華人遊客就會覺得“你別的錢賺不了,處心積慮孤注一擲算計我們華人的錢,那還不逮著一只肥羊死命薅”。

實在不會外語的,也能解釋“為什麽說東北口音的在國際上比較混得開、容易取信於剛認識的人”,因為這就是利用了華人群體自身對各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顯得自己淳樸。

而說粵語的外國人就只有和說粵語的本身抱團打交道。並不是其他地區的華人排斥粵語區,而是地域刻板印象的潛意識裏,讓人覺得說粵語的要提防他背刺陰你。

蘭方這地方,民眾因為都是幾百年來胡建移民過來的,所以民間本地口音有點胡建風格,還有點機車腔,如今倒是沒什麽華人覺得機車腔不好,甚至還覺得有點像台商,挺高大上的。

但過個五年十年,等互聯網發達了,電信詐騙行業崛起之後,這種機車腔也是很容易讓人戒備的,容易讓人聯想到“灣灣人/祖籍胡建的南洋華人,開在東南亞的電信詐騙”,或者是聯想到各種社交軟件群裏賣茶的騙子,所以蘭方人很有必要讓自己的普通發更加飄準一些,降低被口音刻板印象連累的問題,這也是這今年要抓緊練好的內功。

扯得有點遠。

而且說到底,這在顧鯤的幾條“加質不加價”酬賓計劃中,重要性只能排到第三,只是為了跟山崎聊,提出來先說一下。

山崎聽了之後,果然也是非常滿意,有一種受到了尊重的感覺:“你們肯提升全體服務從業者的外語水平,這倒是很有誠意,以後我們可以加大自由行的力度,也不指望每個團就一個帶隊導遊翻譯了,客人也方便自己多逛逛。說不定,還能促進旅遊期間那些臨時起意的消費呢,這對你們也有好處,畢竟有些消費場所是不好意思讓導遊帶著去的,要自己一個人瞎逛才有趣。”

顧鯤便就繼續陳述:“我們的第二條措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簡化亞洲各友好國家來蘭方的通行流程,包括提升簽證便利度、加大航班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