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越發火熱

其實李良一直都打得很不錯,甚至可以說相當驚艷。

只是媒體和球迷評價一個球員,往往是帶著非常主觀的意願的。

當年李良剛進NBA的時候,作為一個中國球員,他能在比賽裏投進關鍵球,一場拿個15分,球迷們就高興的忘乎所以,覺得開開心心過大年了,頭版頭條能全是李良的新聞、集錦、賽後采訪。

一些中國小球迷恨不得能高興個兩三天。

第一次奪冠,單場60分,互聯網直接就炸了,新聞聯播,全國聞名,載入史冊,直到現在都有人津津樂道,就差拍一部電影了。

再往後,李良的表現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出色,冠軍開始有兩個、三個。

但球迷和媒體的閾值慢慢就越來越高了。

常規賽一場拿20分,那就是發揮失常,才拿20分?

30分勉勉強強及格,不溫不火,不會高興也不會太開心。

40分才覺得有點意思,可以稍微開心一下,能在頭條版面上留給位子了。

50分、60分,會比較激動,但也激動不了多久,媒體也不會再有什麽專題報道。

在得分這一方面,李良想再引起轟動,也就只有朝著科比81分和張伯倫100分的方向去努力了。

而且常規賽對雷霆球迷來說,基本就是“醒來又是一場大勝”,沒有太多的期待感。

三巨頭的實力過於強悍,並且這個三巨頭不是那種“哥幾個多年都拿不到冠軍,我湊一起幹一番大事業吧”那種創業型的組團,缺乏戲劇性。

李良自己都單人三連冠了,他來雷霆就是一副“省裏幹部下鄉指導貧困縣工作,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主旋律時代劇的樣子,這球迷和媒體能愛看嗎?

從數據和球場表現來看,哪怕是替補,李良依舊是一等一的。

加上雷霆傲人的戰績,所以在MVP個人排名上,他一直排在第二位。

但第二和第一往往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人們心中的偏見和審美疲勞。

李良想要再得一個MVP,就要讓自己的成績、數據、表現,以及球隊戰績硬到偏見和審美疲勞都失效的地步才行。

而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給大夥弄點新東西,比如……來個絕殺,來個精彩的關鍵時刻救主。

這時候,就需要隊友的配合了。

隊友太強,三節打卡,球迷看了都想睡覺。

隊友演的太過,結果把比賽演輸了,那你打的再出色,比賽輸了總是沒用的。

這點上來說,雷霆輪休杜蘭特,把威斯布魯克留在輪換中的想法是相當正確的。

很有可能又是邁克·布朗的主意。

戰勝了活塞後,回到了俄城的雷霆有了一天時間進行修整。

李良花了一天時間好好的休息、睡覺,隨著季後賽的臨近,系統任務他慢慢就開始不打了,要全情投入到現實比賽中去。

相比常規賽MVP,對李良來說,更加誘人的榮譽就是史無前例的四連冠。

菲爾·傑克遜曾經說過,三兩冠就是一個極限。

的確,自從60年代波士頓凱爾特人難以逾越的8連冠後,再也沒有哪個球隊可以拿到超過三連冠的連續冠軍。

8連冠既是球隊和球員偉大的體現,也有時代的因素在內,畢竟那時候的NBA球隊太少了,競爭力不夠。

現代籃球開始後,實現了三連冠的兩只球隊都是菲爾·傑克遜執教的,可以說他最有資格說這句話。

他都說了,三連冠是極限,說明四連冠真的太難太難,難於上青天。

不過那是對球隊而言,對於球員……除了凱爾特人時期那批人外,聯盟是有這麽一號人的,這個人就是勇士隊的主教練史蒂夫·科爾。

科爾在1996-1998賽季隨公牛隊拿下了三連冠,接著在1998年夏天公牛解體後,他就簽約了聖安東尼奧馬刺隊。

隨即,馬刺就在1999年的縮水賽季拿到了總冠軍,連續四個賽季拿到總冠軍戒指,可以說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而李良要做的又不同,他要以球隊核心的身份拿到總冠軍。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四連冠。

……

3月31號,雷霆在主場迎來了一場惡戰——洛杉磯快船隊。

雖然快船這兩年實力一直沒有提高,始終無法彌補失去李良這個大窟窿。

但保羅·格林·小喬丹的基本架構,還是讓他們保持了強隊實力。

尤其是格裏芬,這兩個賽季又有進步和成長,而且很健康,沒有出現太多傷病問題。

保羅則是各種小傷不斷,這個小個子一直堅強的活躍在球場上。

當然,他的心態比過去要好的多,即便時常愁眉不展,但總體來說,打球心裏沒有了心結。

總冠軍在手,對他來說,剩下如果能再弄一個冠軍就是賺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