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尚師徒獻寶

長江上號角嗚咽,旌旗招展,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施瑯領了聖旨,率領五千水師,外加一萬多船夫、輔兵、各種工匠,運載了三千五百頭耕牛,帶了大批的糧食種子,包括水稻、小麥、大豆、高粱、棉花、茶葉等等足足近萬石,乘坐著大大小小千余艘戰船揚帆向東,奔赴夷洲島拓展海外疆域。

陸遜此次掃平台灣有功,劉辯特地命吏部尚書魯肅攜帶了冊封陸遜為安東將軍領夷洲都督的聖旨及印綬跟隨施瑯一道去台灣犒賞三軍。

掃平台灣說起來輝煌,其實也就那麽點事,整個島上的居民只有十三萬,老弱婦孺去掉一半,剩下的精壯也就是六萬人左右,而且也不可能全民皆兵,還是部落式的各自為戰,估計甲胄基本沒有,武器比獵戶也強不到哪裏去。

陸遜率領著兩萬多全副武裝的精兵,在狄青、丁奉、陸抗、前田慶次等人的輔佐下,倘若還不能掃平台灣,幹脆就投海自盡算了。換了廖化、周泰等人,一樣可以橫掃台灣,實在算不上一件大書特書的事情,也沒必要讓堂堂的吏部尚書親自出馬冊封陸遜為夷洲都督。

但劉辯派吏部尚書魯肅親自出馬,自然另有深意。

在劉辯的內心深處,一直對地方大員小心提防,避免出現擁兵自重的局面,所以劉辯對各地的封疆大吏與軍團都督實行軍政分離。都督統禦軍事,無權幹涉地方政務,各州刺史負責治理地方,除了保衛地方的郡兵、縣兵之外,不能調動正規軍一兵一卒;兩者相輔相成,又互相制衡,所以保證了中央朝廷高度集權。

雖然東漢大軍已經超過百萬,但仍然牢牢的控制在劉辯的手中,運籌帷幄,指揮調度,如五指一般靈活自如。縱然功高如李靖,顯赫如嶽飛,如要罷官下野,也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

多年的礪練下來,劉辯對軍政的掌控已經日臻化境,所以自然不會允許台灣島出現軍政合一的局面,更何況陸遜背後還站著以陸氏為代表的江東大族,以及德妃武如意,所以劉辯就更要謹慎。

別看台灣島現在人口只有十幾萬,那因為是化外之地,還沒有蒙受文明的洗禮。隨著大漢文明的傳播,隨著各種鐵器、陶瓷、農作物、科技、醫學、文化的流入,隨著外地商販的來往奔波,劉辯相信用不了二十年,台灣的人口就會劇增到五十萬左右。

再加上台灣島與大陸隔海相望,交通不便,若島上的掌權者將軍政集於一身,誰也難保不會滋生不臣之心,變成第二個“鄭氏家族”,成為獨立的政權。

劉辯是絕對不會允許出現這種局面的,更何況劉辯還打算把台灣作為跳板進軍倭國,鯨吞日本諸島,所以劉辯委任吏部侍郎諸葛瑾前往台灣擔任夷洲刺史。

但諸葛瑾是青州人氏,在江東的威望很一般,劉辯怕陸遜不買他的賬,所以才讓吏部尚書魯肅親自出馬。名義上是冊封陸遜為夷洲都督,真實目的是送諸葛瑾赴任夷洲刺史。

臨行之前,劉辯又叮囑施瑯,所率五千人馬平日裏跟隨陸遜軍團訓練,但如果都督與刺史之間產生了矛盾,就要堅定不移的站在諸葛瑾一邊,而且所運送的物資、糧食、耕牛等也要全部交給刺史分配。

除了施瑯、魯肅、諸葛瑾之外,劉辯又派李時珍帶了一百五十多名年富力強的醫匠隨行,到了台灣島給部落百姓檢查疾病,消除隱患,讓島上的百姓身體強健,這樣才能加速人口繁衍,為大漢朝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

劉辯站在高大巍峨的金陵城墻上,極目遠眺,望著長江上千帆逐流,浩浩蕩蕩的順江而下,心中不僅熱血澎湃:“占領夷洲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朕早晚會讓我大漢的旗幟插遍整個天下!”

“叮咚……系統提示,經過持續的礪練,宿主的屬性又得到了提升,當前宿主的各項屬性變化如下:劉辯——統率96(近期+1),武力95(無變化),智力94(近期+1),政治99(近期+1)。”

江風卷來,吹得劉辯繡著飛龍在天的金黃色披風獵獵作響,心中暗自沉吟:“政治眼看就要破百了,上次魅力破百爆出來了拿破侖、上杉謙信、阮翁仲三人,若是第二次爆表的話,不知道又會爆出何人?”

就在施瑯率領水師揚帆入海之後的第三天,金陵城外又撤回了兩支萬余人的兵馬,原來是趙括、尚師徒清剿山越完畢,班師回朝見駕。

劉辯在含元殿接見了趙括、尚師徒二將,聽他們稟報此次南征山越的戰報。

趙括躬身作揖:“啟奏聖上,微臣自從去年九月率兵離開金陵,由會稽、臨海南下,一直進軍到永寧,歷經九戰,一路披靡,平定山越叛軍一萬三千人,其中斬殺頑匪六千人,俘虜七千人。另外將聚集在山嶺的山越族人七萬老弱婦孺全部趕下山來,交給地方官吏安置,使之開墾荒地。臨海、永寧一帶,臣敢保三年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