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眾望所歸

劉辯覺得自己這個問題對劉伯溫很不公平。

劉伯溫是個正常人,他不是穿越者,他不知道武如意篡唐的歷史。如果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那麽後宮十幾個嬪妃之中,武如意絕對是最有資格問鼎的人,劉伯溫即便力推武如意為後也沒有任何錯誤。

但這明顯不是劉辯想要的結果,也就是說無論劉伯溫選誰都不會讓劉辯滿意。選武如意劉辯不滿意,選了別人劉辯還是不滿意;倘若劉伯溫舉薦穆桂英、衛梓夫、上官婉兒等人為後就正確嗎?比起武如意來,她們就有資格被立為皇後麽?

“朕希望劉基能說一句此乃陛下家事,陛下要立誰為後全由陛下做主,我等外臣無權幹涉!”

劉辯最希望劉伯溫能夠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來給自己解圍,但仔細想想這句話貌似是很多奸臣惑主的言論,根本就是推卸責任,劉伯溫這樣說的話又豈是為臣之道?不能給皇帝分憂解難,又怎麽算的上忠臣?

聽了皇帝的詢問,同樣峨冠博帶,頭戴冕冠的劉基手捧笏板,緩緩走出了行列。

這一刻滿朝文武大臣的目光都落到了他的身上,等待著劉基拋磚引玉,看看堂堂的兵部尚書會支持哪位嬪妃上位?

劉伯溫目光如炬,面色凝重,清了清嗓子拱手啟奏:“臣以為,德妃武如意……”

聽了劉伯溫吐出來的第一句話之後,面色一直緊繃的司徒陸康臉頰上的肌肉微微跳動,總算長舒了一口氣。與自己並無私交的劉伯溫到底沒有與陸家唱反調,而是十分客觀公正的推舉武如意為後,這讓陸康對劉伯溫頗為感激。

“德妃武如意自進宮以來,恭孝太後,尊敬陛下,宮廷內外一片稱贊,又生下渤海王劉治,更是功不可沒。孝賢皇後辭世之後,德妃與賢妃共同協理六宮,然賢妃熱衷於軍事,後宮多賴德妃打理,方才使得後宮和睦,萬民稱頌。德妃平素注意言行,體貼宮娥,實乃天下之楷模,婦孺之榜樣,陛下當早立德妃為後,使之母儀天下,澤被蒼生!”劉基手捧笏板,說的慷慨激昂,正義凜然。

劉辯在心中暗自嘆息一聲:“劉基到底還是選了武如意啊!不過,這也怪不得劉伯溫,若是按照公平選舉的話,武如意是最有資格繼任皇後的人選,朕相信劉伯溫支持武如意為後並無私心,這只是他客觀權衡之後做出的結果。”

劉辯對劉伯溫的話未置可否,揮揮手示意劉伯溫退下,目光又掃到包拯頭上:“包愛卿,你認為朕該冊立那個嬪妃為後?”

身為金陵府府尹的包拯急忙出列,手捧笏板躬身作揖:“微臣官卑職位,不敢妄議立後之事,還是請陛下詢問三公及九部尚書吧!”

劉辯眉頭微蹙,朗聲道:“包卿不必謙虛,今日大殿上的所有文武都有說話的權力,更何況你是金陵府府尹。皇後將來要做天下典範,母儀天下,每個人都有評價皇後甚至皇帝的權力,包卿直說無妨!”

聽了皇帝的話,包拯一張黝黑的臉頰肌肉微微跳動,拱手道:“既然陛下這樣說,微臣便鬥膽厥詞。據臣所知,宮廷內外對德妃一片稱贊,論入宮的時間,以及貢獻與口碑,德妃都是當仁不讓的不二之選!”

“想不到包黑子也支持武媚娘,100的政治真不是蓋的!”

劉辯雙目微閉,面無表情的揮手示意包拯退下,目光又掃到了刑部尚書狄仁傑的身上。

就在包拯退下的時候,已經六十七歲,皓首白發,就連胡須也已經花白的陸康一直緊繃著的面容終於放松了下來。

看起來陸家的人緣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好,就連與自己只有點頭之交的劉伯溫、包拯都支持武如意為後,那麽還有誰會站出來反對自己的孫女登上皇後之位?

現在的陸氏已經是江東第一豪族,若武如意成功上位,那麽陸家將來必是天下第一大族,尤勝四世三公的袁家一籌,弘農楊氏更是小巫見大巫,若真有這麽一天,陸康覺得自己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狄仁傑,你出來說說,支持哪個嬪妃繼任皇後?”劉辯有些無奈的靠在龍椅上,伸手按摩著太陽穴,詢問狄仁傑。

狄仁傑的回答幹脆利索,手捧笏板道:“臣認為按資歷,按德行,按口碑,按民望,都應該是由德妃繼承唐後衣缽,母儀天下!”

“還是武媚娘!”劉辯越來越無奈,也許這些大臣都是客觀公正的提出了建議,但武媚娘的手段以及陸家的勢力也是不容忽視。

劉辯揮手示意狄仁傑退下,目光掃向所有的文臣,朗聲問道:“諸位愛卿都認為應該由德妃武氏繼承唐後之位,母儀天下嗎?”

“臣等附議,德妃繼承後位乃是眾望所歸,請陛下早日冊立武德妃為後!”

在司空孔融的帶領下,學部尚書顧雍、農部尚書徐光啟、醫部尚書步騭、禦史大夫魏徵、學部侍郎陳琳,以及大大小小的各部侍郎、郎中、員外郎四五十人全部站了出來,一起躬身作揖,請求冊立武如意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