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2章 引導輿論(2)

張越自然沒有放松對門口士子們的輿論監控,他讓田禾定時來報告士子們議論的問題,以便他可以根據士子們的反應來跟進引導。

“魏相?”聽完田禾的又一次報告後,張越對那位能如此直白的洞悉自己想法的年輕人,自然有了興趣,讓田禾去打探了一番。

結果得到了這個名字。

“又一位歷史人物啊……”張越微微笑著。

定陶魏相,昭帝的河南太守、諫議大夫,丙吉後來的好基友,宣帝的丞相、高平候。

是漢室中葉,為數不多的基建狂魔。

同時還是在後來世家門閥漸漸崛起時,第一個醒悟到這些勢力的危害,並與之作殊死鬥爭的人。

因為魏相的努力,門閥勢力在宣帝時期得到沉重打擊,幾乎被溺死在繈褓之中。

可惜,元帝和成帝,親手葬送了魏相一生的政治成果。

讓名為世家政治的東西,生根發芽。

當然,他也並非什麽完人。

毛病也有不少,特別是儒生該有的毛病,他一個不少。

主要是幼稚病!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代,哪個儒生不幼稚?

像眭弘那樣的家夥,滿大街都是。

這也是他們的可愛之處。

至少,他們還有理想!

微微想了想,張越決定再加一把勁,看看能不能推動一下歷史的車輪。

於是,他提起筆,在一塊木板上,再寫下一段話,叫來田禾,吩咐道:“掛去外面,讓士子看……”

田禾聞言,立刻領命而去。

片刻後,張府門口,又一塊木牌被掛了起來。

無數人立刻看過去,甚至還有人開始宣讀了起來:“昔者宋襄公倍楚而不備,以取大辱,身執囚而國幾亡,故雖有誠信之義,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春秋曰:不與夷狄之執中國,為其無信也!”

“今天下士人,多議戰和,然只談中國之仁義,而亡夷狄之無信,此豈非刻舟求劍?”

“且夫吾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漢有聖天子在位,廣加仁德於四海,而夷狄遠方之國,孺慕天子,紛紛來歸,而匈奴稽粥氏,率獸食人,草菅人命,淩掠西域各國,西域列國,如陷水火之中,生民有倒懸之危!”

“撥亂反正,春秋之義,存亡斷續,先王之教也!”

“今君等固守仁義,而置西域萬民於匈奴之蹂躪,令詩書禮樂之教,絕於塞外,數十百千萬黎庶哀嚎痛哭,此棄孔子之教,周公之訓!”

“昔者,魯以楚師伐齊,春秋惡之,何也?患之起,自此而始!何患之起也?魯自失其道,與夷狄之侵諸夏,故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若無晉文,魯亡矣!”

“今君等固守仁義,欲坐視匈奴之寇西域,棄西域萬民之不顧,豈非如昔之魯?”

眾人看著這塊木板上的文字,紛紛陷入了沉思之中。

對於現在的漢室士林而言。

他們主和或者主戰,都是先從仁義出發的。

畢竟,春秋無義戰,而儒家痛恨所有的不義之戰。

因為,那帶給人民痛苦,讓社會撕裂,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但倘若是義戰的話?

那麽……

不惜一切代價,不怕任何犧牲,也要堅持到底!

吊民伐罪,拯救天下蒼生,這是儒家從孔子開始,就一直堅定不移的認同和遵守的道德標準。

對儒家來說,至少在理論上,為了正義和天下,應當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故而,春秋歌頌所有為了反抗侵略、抗擊夷狄和為諸夏而戰的英雄、戰爭。

甚至哪怕略有瑕疵,也會想方設法的幫其遮掩。

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莊公十八年,這位魯候帶著自己的軍隊,出了國境,深入到濟西,逮著當時活躍在當地的某個少數民族一頓胖揍。

孔子在記錄此事時,幾乎用了他所能用的最高贊譽來描述此事。

甚至將此事描述成魯國立國以來最好的好事!

還將之擡高到了天下蒼生的地步。

在孔子看來魯莊公出兵,是為了正義,為愛與和平,為了中國。

此事,是魯國身為諸夏一員的義務與責任,是魯國對諸夏民族做出的不朽貢獻!

完全避而不談,其實當時濟西的那個異族,壓根就沒有打算侵略任何一個諸夏民族。

但驅逐夷狄,尊奉王室,是孔子心中最大的政治正確。

不管是誰,只要揍夷狄,他就唱贊歌。

故而,很多人都開始思考起來。

大家難免不在心裏想:這教化夷狄,確實是先王之教啊。

而鋤強扶弱,存亡斷續,更是最大的政治正確。

匈奴人壞嗎?

當然壞!

而且壞透了!

整個漢室上上下下,不分派系和立場,無論是今文還是古文,無論寒門還是貴族,對於匈奴人的認知是統一的——人面獸心,率獸食人的粗鄙夷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