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3章 難道是天意

今日朝會,只是常朝。

故而,與會大臣不多。

只是三公九卿、部分在京列侯、將軍與會。

不過,討論的事情,卻相當具體。

有司的日常匯報、三輔各縣的大體情況,以及北軍、關中郡兵的安排。

幾乎都有涉及,只是太瑣碎了。

聽得張越昏昏欲睡,有種回到後世的辦公會議的感覺。

因為,這些事情,都有制度和規矩可依。

朝臣們也早就安排好了具體措施,甚至部署了執行方案。

之所以拿來在朝堂上說,只是為了刷存在感,免得天子以為他們沒做事。

這也是官僚的痼弊,古今中外,向來如此。

不過天子卻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興致勃勃,精神抖索。

這就讓張越非常佩服了。

概因,權力來源於對細節的掌握。

如今不是後世信息大爆炸的網絡社會。

對於宅在皇宮,一年未必能出現溜達幾次的皇帝來說,他最有效獲取信息的途徑,就是來自天下郡國官員的奏報。

主要是州郡刺史的密報、派出去采風的使者的報告,以及朝堂上大臣的匯報。

對一般人來說,可能索然無味,甚至毫無價值的很多東西,對君王而言,卻是幫助他了解天下和世界的途徑。

穿越前,張越曾看過一個新聞,講得是4V的故宮博物館,放出了大量滿清時期皇帝與各地包衣、奴才們之間的奏疏往來。

多數奏疏,在很多人看來,是垃圾信息。

講的也都是些過時、無用的事情。

但滿清皇帝們,卻堅持批復。

這讓很多吃瓜群眾,紛紛笑話,帶起了一波節奏。

直到有史學研究大拿,將這些垃圾奏疏的報告人以及他們與皇帝之間的關系坦露出來。

大家才知道,這些垃圾奏疏,只是表面,沉澱在其下的是,君王為了集權而做出的制度設計。

正是靠著閱讀這些記錄了各地瑣碎事務的所謂垃圾奏疏,滿清君王由是得以在北京知道廣州下雨,而且下了好幾天,彎彎有芒果,味道還不錯,杭州那裏米價又漲跌幾文錢,某地出現了叛亂,領頭的人是誰?

當這些信息匯總到一起,滿清的統治階級就掌握到了國家的第一手訊息。

如今,漢室沒有我大清那麽好的包衣奴才可用,能夠了解天下事務的渠道不多。

這朝政匯報,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一個合格的君王,必須學會掌握,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尋找到有用的東西,作為自己決策的參考。

這也是為何,在中國,欺君是重罪的緣故。

概因,隱瞞信息,欺騙君王,可能會導致國策出現重大紕漏。

也因此,勤政成為了人們評判封建帝王執政能力與水平的標杆——連勤政都做不到的皇帝,你能指望他能做出什麽真正有效的決策?

怕不是得被人騙成豬頭!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天寶一膨脹,沉迷溫柔鄉,於是就因為信息不對稱,而被安祿山給攆去了蜀地。

坑了自己還不要緊,連累子孫,才是真的悲催!

想那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隨便放之後任何王朝,都足可制霸一世,無敵當代。

結果卻因為李隆基之故,只好一輩子把力氣用在爬出藩鎮割據的大坑裏。

別人是坑爹,李隆基是坑兒坑孫。

內心想著這些事情,張越就不由得為劉進默哀兩聲。

劉進矢志要與其父祖比肩……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理想。

只是,等他登基,面對這君王的現狀,他能堅持幾年呢?

心中胡思亂想之時,就聽得天子起身道:“朕昨夜接得大鴻臚急奏……建節使,侍中任立政於烏恒榷市遇刺……如今生死不明……”

“卿等都說說看,此事,朕該如何決斷?”

張越立刻打起精神,臨襟正坐,兩只眼睛,在與會大臣們身上掃來掃去。

就見大鴻臚戴仁,起身出列,奏道:“臣大鴻臚仁,昧死以奏陛下:侍中任立政,身負欽命,使於烏恒,今其遇刺,臣愚以為烏恒諸部君長,難辭其罪!”

“陛下宜當遣將軍,分列侯,統大軍,問罪於彼!”

這話真的是殺氣騰騰,就差沒有說,假如陛下不這樣做的話,我漢家就要顏面掃地,臣恐怕將來夷狄會輕中國。

這也是大鴻臚的本性了。

漢之大鴻臚,寫作大鴻臚,讀作戰爭部。

名義上是管外交的,實際上卻是拼命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的主。

早在元光之前,大鴻臚就是鐵杆的主戰派,鷹派的大本營。

歷代大鴻臚的座右銘都是:不要慫,就是幹!

馬邑之謀,就是大行(大鴻臚)王恢搞出來的。

至於為何如此?

你仔細看看大鴻臚的職責和權力範圍,就大概可以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