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太孫駕到(1)

就在李陵率軍接近了烏孫大營之時,張越已經率軍回轉居延。

在歸途的路上,順便定下了河西諸部改土歸流,編戶齊民的大體策略。

渾邪、輝渠兩部一萬余落,願意定居農耕的有差不多六萬人,張越將這些人重新打散,分流至敦煌、酒泉、武威、張掖四郡之中。

而余者尚有兩萬多人,大約兩千裏落,不願農耕,依然願意以畜牧維生。

張越也不勉強他們,便在渾邪、輝渠的舊地,劃出三個縣——姑臧、休屠、歸義。

讓他們依舊在當地遊牧。

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他們不再準許以部落為單位活動,只能以村亭、縣鄉為單位遊牧。

且受到漢家委派的官員管制。

而為了取信於民,建立牢固統治。

張越一方面,以獎賞、嘉勉的名義,將渾邪、輝渠兩部的高階貴族,送去長安,在另一方面則從河西四郡以及屬國都尉、太仆卿下轄的牧場之中,選出了許多獸醫。

然後便以這些獸醫為骨幹,建成這姑臧、休屠、歸義三縣的基層官僚系統。

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好。

這些獸醫們,地位其實不太高,技術也就那樣。

充其量也就是些知道牲畜疾病與傷病常識,懂得用些草藥處置一些簡單牲畜疾病與傷病的人,甚至很多人連字都未必認得。

雖然看上去,好像很悲涼。

但問題是,在輝渠、渾邪這種遊牧部族裏,在過去能掌握牲畜疾病與傷病知識的全部是地位崇高的薩滿祭司。

若懂得用草藥,還能經常治好患病牲畜。

那就是無論去那裏都會被人頂禮膜拜的大賢者。

所以,這些在漢家官僚系統裏,屬於最底層的官吏,俸祿都是按鬥拿的卑微之人,一到姑臧、休屠、歸義三縣,與當地牧民一接觸。

立刻就是如魚得水,好不快活起來。

他們馬上就得到了輝渠與渾邪牧民們全身心的信任與服從、感恩。

而這些本是漢家官府裏底層存在的獸醫們,被張越從不入流的鬥食之官,直接提拔成為擁有官印的秩比之士。

甚至還有些人,因為識字懂法,善於算術,被提拔成為百石乃至兩百石的官員,俸祿薪水待遇福利直接翻了好幾倍。

相當於從事業單位的臨時工,直接當上有編制的正科級、副科級幹部。

自是幹勁十足,精力充沛。

相比起渾邪、輝渠這樣的遊牧部族,熟羌各部的改土歸流、編戶齊民工作就開展的要順遂無數倍了。

幾乎是長安詔命一到,張越還未動員。

谷羌、渠羌、山羌等十余個熟羌部族,就已經主動的束發戴冠,在其首領或者長者的率領下,就地投向與他們最近的官府,請求當地官府馬上派官吏去管理他們的寨子與部族,將他們的部落撤寨為村、亭、鄉。

當地官府稍有遲疑,他們就堵住官衙門口,不許其縣令、縣尉正常上下班。

而等到當地官府派人前去接受,這些熟羌各部的首領貴族們,就興高采烈的帶上全家老小,與多年來積攢下來的財富,換上漢家貴族衣裳,得意洋洋的搬入縣城、郡城之中,人人都是一副君子做派,口必稱吾,言必曰子。

而更高層的人物,則已經拖家帶口,以有生以來最快的速度,向著長安奔去,向著他們父祖心心念念的神京,天子之都而去。

至於原本的部族?

能當漢家君子,誰願意做夷狄,受人歧視,還要吃不飽穿不暖呢?

不止貴族們高興,底層的人也很高興。

他們在道路兩側敲鑼打鼓,將官府派來的官吏,請入寨中,然後迫不及待的請這位官吏給他們的寨子取一個漢家村亭的名字。

待這個事情做完,他們便開始提要求了。

種子、耕牛、耕具、善農稷之官,甚至要求修水渠,請求購入水車。

不過數日之間,廣袤的河西四郡之中,牧民遷徙,羌人易服,在一片風平浪靜之中,河西四郡舊日的屬國都尉便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河西四郡編戶人口,增加了幾近三十萬。

使得本地區漢家賬面上的人口數字,突破一百五十萬二十八萬余戶!

當然,這暫時還只停留在賬面上。

真正要消化掉這些新入籍的諸部人口,可不是將他們的名字登記在官府名冊上這麽簡單。

夷狄入夏,他們現在雖然換上了漢家華服,拋棄了舊日髡頭辮發的習俗,轉而束發戴冠。

但……

習俗、文化、風氣、傳統……

這些已經根深蒂固的東西,需要時間來轉變。

他們對漢家與諸夏文明的認同,也需要時間來建立。

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用上一代人的時間,張越才敢說,河西盡諸夏。

其實,張越本該留在姑臧附近,親自坐鎮,統籌規劃所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