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章 太子(1)

在太學,張越待了三日,期間給太學學子講了幾堂客。

講的主要是格物致知以及知行合一。

這是他從後世王陽明先生的一些理論,結合當前公羊學的特點,再摻雜些‘三世說’的理論,搞出來的一個學說。

目前還只是一個雛形,遠遠算不上成熟。

但,卻聽得台下學子如癡如醉,便連旁聽的太學博士們,也都紛紛點頭,或有所得。

公羊學這些年,在張越與董越的引導下,已經從一個理論性學派,向著治世為主的事功學派轉變。

這格物致知與知行合一,剛好彌補上了治世事功的理論空缺。

於是,本來原定計劃只講一日的講義,連講了三日。

張越將自己肚子裏的東西,差不多都掏出來,這講義才告結束。

除了太學,這三日,張越還去了武苑。

與太學不一樣,武苑是他倡議並且領銜建起來的。

武苑的大部分教程,也都是他一手編纂的。

尤其是他集合自己以及趙破奴等老將,司馬玄、續相如等青壯大將的經驗、見解和想法的《操典》一書。

這部《操典》模仿了後世的《莫斯利操典》的結構與格式。

這是漢家第一部,恐怕也是全球第一部,以純粹的白話作為載體的軍事著作。

其也不講什麽戰略、戰法這種高大上的東西。

只是將步兵、騎兵、弓弩兵的日常訓練與作戰,進行詳細的分解。

步兵如何前進?弓弩兵如何上弦?怎樣齊射?騎兵行軍怎麽做?作戰怎麽做?

每一個程序,都被分解為詳細的步驟。

以至於,有長安公卿在看過武苑的《操典》後感嘆:“熟讀此《操典》,世無名將矣!”

所以,這部操典是武苑中唯一一部,不對外開放閱讀的書籍。

其他如戰爭論、孫子兵法,四夷藩國的留學生,都是有辦法借閱的。

只有此書,藩國留學生被排除在外。

便是漢人,也必須是武苑學子,或者爵在左庶長以上/秩比千石的官吏才能申請入太學借閱。

故而,張越在武苑,受到了比太學更高的待遇。

無論教官還是學子,都是用一種近乎崇拜的眼神追逐著他。

在武苑,張越只做了兩件事情。

其一,從武苑取走十套被他特意交代,放在公共借閱室,準許學子們借閱和做筆記的《操典》

其二,則是將新的完善後的《操典》,送入武苑,作為教科書。

新《操典》是張越疏勒之戰後,開始寫的。

講的主要是鷹揚騎兵這種全新的弓騎兵的使用與訓練之法,又記錄了從俘虜的大宛俘虜、康居俘虜嘴裏挖出來的大宛、康居軍團的作戰特點以及弱點。

新《操典》一出,武苑上下,立刻如饑似渴的閱讀、研究起來。

而張越則帶著那十套舊《操典》滿意的回到長安。

此行太學,對他而言,這恐怕是最大的成果。

因為,這《操典》是由他所領銜編纂的全新軍事書籍,按照猜想,對空間之中的那種人參果樹,應該是最佳補品!

有了這十部《操典》。

張越知道,他所期望的杜仲樹變成中國的橡膠樹,再非野望,而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現實,也沒有讓他失望。

當夜,他在長安的英候府邸深處僻靜的閣樓中,進入空間,將那十部《操典》喂給兩株已經成型的人參果樹。

果然得到了十余枚火焰一般炙熱的果子。

將這些果子,埋入空間之中栽培著杜仲樹的土壤下。

他渴望已久的事情,終於達成。

因為有著足夠的果實,那栽培進化到了第四代的杜仲樹,幾乎是瞬間就達成了張越想要的效果。

幾乎所有杜仲樹,在果實力量的刺激下,在短短一個時辰中,走完了它們的一生,然後在空間的空地上,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杜仲樹種子。

而作為代價,不止是果實的力量消耗殆盡,便連原本栽種這些杜仲樹的空間土地,也變得堅硬如鐵,顯然,短期內這些土地將不再適合栽種。

但張越握著從地上撿起來的種子,潛心感受了一番後,他就知道,這代價是值得的。

在空間的偉力作用下,他知道,這些種子生根發芽後,將長成什麽樣子。

它們已經不是杜仲樹了。

而是一種全新的杜仲亞科植物。

與其祖輩們相比,這種亞科的產膠能力大增!

保守估計,一株成熟的全新杜仲樹,一日足可產膠水大約兩漢斤。

這已經接近了後世海南的橡膠樹產量。

而且,與後世的橡膠樹不同,因為是杜仲樹演化而來,所以,這種植物在北方也能種植。

當然,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著弊端的一方。

目前已知的就有其對土壤肥力要求高,溫度敏感,而且成長緩慢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