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黃河上(第2/2頁)

“人船分離?船留港?人回衛?”

看著吳品亞,朱明忠驚訝的反問道,這次什麽鬼?有這樣使用水軍的嗎?

“可不就是如此?”

雖說不是官員,可作為亢得時的親信,吳品亞自然需要了解與漕運有關的一切,甚至在絕大多數時候,他不是作為亢得時的包衣奴,而是作為他的幕僚,為其提供一些建議。

“雇人看守,原非已物,自然不甚愛惜,每每損壞不說,且有人甚至擅自將桅蓬板片拆賣,如此長久以往,這遮洋海運後來便被迫停下,雖然後來思宗時,遼東戰啟,有人建言恢復遮洋海運,以便將漕糧直接運往遼東,從而降低成本,減少其中轉運曲折,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曾恢復……”

一句話說完,還是制度的問題!

人船分離,士兵回衛,雇人看船?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嗎?暗自搖搖頭,已經得到答案的朱明忠看著滔滔河水,心裏只剩下一個念頭,既然這裏可以成為遮洋海運的起點,同樣也可以成為海洋貿易的起點!

想到清河沿岸占地數十裏的船廠,朱明忠暗自尋思著,等從鹽場回來之後,差不多是時候著手準備一下拓展海上貿易了。

“若是軍門他日有意恢復遮洋海運的話,不妨差人打聽一下,當年遮洋總所所轄的十五衛中有六衛設於南方,就是淮安、大河、揚州、高郵、長淮、泗州六衛,這六衛之中應還有後人在,雖說他們不事遮洋海運多年,可是六衛兵卒因長於海運,而深得海商信用,這江北的海商,當年大都是以六衛兵卒為水手……”

“海商?”

朱明忠差點喊出這兩個字來,過去在他看來,海商應該是江南的名詞,應該是廣東、閩浙的專利,那曾想到,在江北居然也會有海商。

在後世的很多資料中從來沒有提到過,在長江之北,會有海商的存在,在很多資料中海商似乎是南方的專利。

“軍門,這江北離朝鮮、倭國自是再近不過,朝鮮所出產金砂、高麗參、高麗紙,皆是我朝士民喜用之物,而倭國的倭刀、倭銅等物亦為我朝所需,這閩浙有海商,江北自然也有海商,天下誰人不逐利?雖說不似閩浙那般廣為人知,可當年,這黃河上每年往返朝鮮,日本的海船又豈止數百……”

話聲微頓,吳品亞的臉上閃過一絲痛色,似乎又想到了什麽。

“當年清軍入關,揚州屠殺數十裏,江北繁華幾乎毀於一旦,後又恐海商接濟東南義軍,非但將其海船盡毀,更是借口海商通寇,將其抄家,這江北海商,自此也就成了過去……”

又是滿清!

或許遮洋海運因為制度問題停了下來,但是民間的海運卻沒有因此而停下來,甚至可以說,民間的海上貿易反而因此繁榮起來。

若是沒有滿清入關,不定這清河不僅只是漕運的重地,也會是海外貿易重地!這蘇北尤其會成為災荒以及落後的代名詞。

於心底恨恨的罵了一聲,朱明忠看到這黃河,然後繼續說道。

“今時已非往日,既然現在咱們已經在清河站住了腳,那麽就要想辦法讓清河更快的繁榮起來。開拓海上貿易,把這個通海航道,重新利用起來,要不然就僅靠這江北的土地裏頭又能刨出來多少銀子?”

海上貿易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加以恢復,畢竟這是除了鹽稅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財源,戰爭,歸根到底,到最後還是要比拼財力。所以必須要不惜代價的開拓財源。

思索著如何開拓財源的朱明忠又說道。

“這貿易是要恢復,可是眼下總還是要盯住眼前的稅源,比如這鹽稅!咱們還要多長時間能到達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