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內舉不避親(第2/2頁)

“經略,若是皆用煤取暖的話,這用煤自然就會激增,兵工廠、鐵廠皆需要用煤,這河路斷絕,恐怕運煤亦會受到影響。”

“這個事情好辦,用馬拉雪橇運煤,冬天的時候用馬拉雪橇運力比馬車還要大上不少……”

如果說領先時代三個半世紀以上的見識,對於朱明忠來說,最大的好外就是什麽,就是見多識廣下,許多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可以輕易的加以解決。

在提到馬車的時候,朱明忠自然又想到了四輪馬車,其實早在江陰的時候,忠義軍就已經有了四輪馬車,不過那是炮車的前車,並沒有運貨的四輪的馬車。相比於兩輪的中式馬車,四輪馬車的運力更大。

馬車需要改進,同樣這裏的道路。也需要加以整修,滿清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對百姓極盡壓榨,收取重稅,但是非到不得已,否則決不會在說了許多公共建設上投資,哪怕一文錢。

“翁山,現在已經到了冬閑的時候,嗯,我準備按計劃征發江北各府的勞役,整體官道,不知翁山以為如何?”

對於深知交通後勤就是戰鬥力的朱明忠,原本就計劃的重修官道,更何況這徭役本身就是百姓的一種責任。利用百姓去整修官道,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且如果江北的官道能夠修繕一新,不僅有利於部隊行軍以及後勤運輸。同樣也能夠促進商品的流通,刺激商業經濟的發展。

“清虜治下官道早就年久失修,現今官道必加以修葺,以利物運,不過這各府征發勞役,需要加以籌劃,以妥善完成此事,此事還需衙署先拿出方案,再交由各府縣操辦,下官會命人先拿出方案,再由眾人議定。”

作為衙署幕僚的屈大均又就是其它的一些事情作了匯報之後,在他準備退出去的時候,看著經略似乎心情不錯,於是便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說道。

“經略,這個,下官前日於崇賢館,偶爾聽聞並非所有欲投奔我江北之賢才皆願於崇賢館待召,就下官所知,目下確實還有一些賢才雖已至清河,卻大都住於好友家中。”

“嗯,翁山所言甚是,崇賢館本就非聚賢之地,若方真是世間大賢,又豈會於崇賢館中?”

心知所謂的大賢都是多少都有那麽一點清高,而且本身也沒指望那個地方招來什麽大賢的朱明忠見屈大均有所顧慮,就直接說道。

“這崇賢館所聚者,大抵皆是有意投我江北之士子,當世大賢自然不屑於此,這個本官自然是知道的。”

在設立崇賢館時,朱明忠就已經從宋千敏那裏知道,到時候崇賢館中大抵來的會是什麽人,其中大多數恐怕都是沒有什麽名氣,甚至郁郁不得其志的士人,這些人中多少總些許賢才,而真正的那些稍有名氣的士人,恐怕不會自降身份到崇賢館中,那崇賢館不過只是馬骨而已,只是表明江北唯才是舉的態度。

“再說,翁山,我不是早就說過了嗎?江北用人是多措並舉,內舉不避親嘛。”

笑看著屈大均,朱明忠說道。

“若是有故友來投奔你,你自會將其推薦於我不是?”

“經略,下官,聽說……”

猶豫片刻,屈大均才開口說道。

“聽說王起田府上這幾日來了幾位於士林之中聲望很高的賢才,若是經略有意,不若先往王起田府上拜見?”

“王起田?”

朱明忠自然知道王起田是誰,其是戶科司務,本地知名的遺民。作為江淮經略使的他,這陣子倒也曾經拜訪過一些遺民,當然也有選擇性了邀請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入府為官。而王起田正是其中之一。

“這個王起田,來了客人怎麽也不說一聲。此人叫什麽名字?在士林當中聲望很高麽?”

“他叫顧炎武,前朝雖為生員未舉功名,得昆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是弘光朝兵部司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