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工業革命(第3/3頁)

“相比於舊式織機,經略所發明的水力織布機,提高了工效40倍。也就是說,待到400張織機完全投產時,僅此一廠的產能,就相當於16000張舊式織機,而且皆是幅寬三尺余的棉布,質量比之松江的棉布雖然稍遜,但卻好於大多數土布,其質量均勻,但是其價格卻頗為低廉,較之松江布便宜三成有余。”

廉價這正是工業化生產的最大的優勢,但是現在聽著李鳳勤提及“松江布”時,朱明忠立即想到了男耕女織的現實,盡管他很清楚,這些機制棉布在短期內不會給松江布造成沖擊,但是他仍然頗為擔心的說道。

“相當於一萬六千張織機,松江一帶有多少張織機?想來不過十幾萬張吧,這布廠的規模,暫時要加以控制,要想辦法避免棉布過剩,什麽事情要掌握好一個尺度。”

朱明忠並不是一個資本家,不能夠完全用資本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時代的中國,或許男耕女織最終會被歷史所淘汰,但在歷史上這個淘汰的過程卻是緩慢的。

“經略,至少眼下完全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今年江北還算風調雨順,自從經略主持江北之後,減免苛捐雜稅,江北百姓無不受益其中,加之今年風調雨順,這百姓手裏有了銀錢,自然會買布置新衣,所以今年棉布必定大為暢銷。別說是廠布,便是松江布恐怕都需要購進幾十萬匹,才能滿足民間所需。”

作為紡織廠總辦的李鳳勤自然更了解市場的需要,而朱明忠只是略微點一下頭,然後輕聲說道。

“所以,今年棉布暢銷的話,百姓就會紛紛添置織機,到時候,這棉布勢必就會過剩,到時候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