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條件(第2/3頁)

實際上他現在是在那考慮著另外一個問題——什麽沒有能夠提前掌握這些情報。

通過他們的談話,基本上可以做出幾個判斷。第一,張煌言和洪承疇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接觸。他們甚至可能已經就一些問題達成了共識。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武昌的兵力沒有得到增強。第二,對於洪承疇那個漢奸滿清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這當然是因為一系列謀略的結果。就像範文程一樣,範文成的突然暴病身死,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警鐘。洪承疇同樣也需要自保。而這也是他同張煌言達成某種利益一致的根本原因。

盡管這種局面正是軍正司一手促成的,但是對於後繼情況的發展,並沒有真正掌握,甚至沒有能夠從中漁利。

換句話來說,等於為他人做了嫁衣。

如果不是因為洪承疇失去了滿清的信任,他又怎麽可能會想辦法自保,又怎麽可能會讓張煌言落了便宜。

得了便宜!

無論如何,在石磊看來,江西方面這一次是占了大便宜,如果沒有這邊對清虜內部的離奸,又怎麽可能會有洪承疇的自保之舉?若不是滿清對其信任不在,他又怎麽可能為了自保,進而不對駐守武昌的劉芳名所部不聞不問。

甚至就連同劉芳名自身同樣也是如坐危樓,現在的滿清內部,那些個漢奸又有幾人不因為範文程的突然暴病而死,而惶恐不安,可以說,現在滿清內部的動蕩,雖然起源於那本《莊妃秘史》,可如果沒有軍正司的扇風點火,又怎麽可能會愈演愈烈,又怎麽可能有會讓順治小兒對漢臣的信任不在?

但是,最後,江北沒有從中落得便宜——便宜完全落入了他人之手,江西就是其中之一,張煌言抓住了機會,近十萬大軍正在九江枕戈待旦,大有一舉奪下湖廣的勢頭,而就現在來看,他會止步於的洞庭湖以北,不威脅長沙,而這正是洪承疇所需要的,他需要借明軍阻止滿清對他的“鳥盡弓藏”,一但洞庭湖以北為張煌言控制,無論順治小兒對其再是如何惱怒,為了確保大局不失,他都會千方百計的籠絡洪承疇,而不是將其召回京城。

而一旦洪承疇與清廷之間的聯系為張煌言所隔絕,其把持洞庭湖以南之後,洞庭湖以南以及西南諸省豈不就成了洪家的天地?

在石磊思索著的時候,眾人已經就支援江西進攻武昌達成了共識,畢竟,長江水師對於忠義軍暫時的防禦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用途,加之奪取洞庭湖以北地區可以形成直逼四川的態勢,同樣也有利於大明爭取天下民心,眾人自然不會反對。

“派遣水師支援少司馬,不是不可以,關鍵在於,咱們需要得到什麽!”

在眾人達成一至之後,朱明忠神情嚴肅的說道。

“就像做買賣一樣,天下從來沒有人願意做虧本買賣,雖說少司馬與我是為一家,可想要咱們出兵,也得給足了好處,問題是,咱們想要什麽好處?”

掃視著眾人,朱明忠就像是生意人一樣,看著顧炎武、朱大鹹等人問道,

“大家覺得,應該要什麽好處?”

雖然在這樣的場合猛的一提到生意、好處,讓人有些不太適應,但顧炎武也好、朱大鹹也罷,錢磊等人皆是熟讀史書的人,既然連秦國的宣太後都能對韓國使者說出“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這樣的話,去暗示沒有好處是萬萬不可能出兵的,更何況是他們。

“經略,在下以為,洞庭湖以北地區富產漁米,而江北並非魚米之鄉,每歲需從江南購糧不下數十萬石,待少司馬奪取武昌後,可每年向江北解糧15萬石,以解我忠義軍的軍需用度。”

江北並不是魚米之鄉,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甚至因為黃河、淮河的關系江北可以說得上是“災荒頻發”,所以每年都需要從江南購買大量的糧食,顧炎武提及的這個建議,無疑更適合江北的需要。

“15萬石,嗯,相比於當地每年百萬石的漕糧,倒也不多,想來少司馬自然也不介意,只是,這十五萬石糧食……”

搖搖頭,朱明忠還是否決了這個提議。

“於江北而言,並沒有多少意義,而且會徒惹少司馬幕中諸人不快,每年十五萬石,糧食不多,可於其而言無異於向上峰解交錢糧,至於糧食問題嘛,現在南洋公司已經開始組建,接下每年他們都會從南洋購買百萬石糧食運回國內,南洋米每石不過二錢,即便是百萬石,也不過二十萬兩……”

對於糧食問題,朱明忠從來都沒有擔心過,一來是去年出兵江北時,繳獲了近兩百萬石漕糧,這些糧食支撐著忠義軍的軍需,而現在,隨著南洋航線的開辟,幾乎取之不盡的廉價的南洋米,不僅能夠保障江北官廳以及忠義軍的俸米、餉米的發放,而且還可以讓官府從中獲利甚多,如此一來,對於國內的米糧需求自然降到了最低,自然也就不需要湖北地區的米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