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緬甸(第2/3頁)

他們並不是心甘情願來到這裏,在莽應成擊敗孟人之後,打歪人就遷移到這裏,因為莽應龍奪走了他們的土地,他們不得不來到這片孟人曾經生活的土地,和孟人撕殺數十年,才將他們趕進大山之中,為此,成千上萬的打歪人死在了戰場上。

“我知道,莽家……”

冷笑一聲,看著遠的海灣,哥丹威說道。

“當年把咱們趕到這裏,就是想借孟人、借西洋手壓制咱們,這些年,九族之中,除了與莽家有姻親的幾族,其它各族又與山裏的孟人、撣人有什麽區別?沒有任何區別,在阿瓦城的的莽達眼中,咱們是緬人,可不過也就是緬人中的土官罷了。”

作為打歪人的頭領,哥丹威必須要考慮本族的利益,他絕不會冒著本族被大明剿滅的代價,去幫助莽達。

“現在,大明來到這裏,若是咱們能交好大明,到時候,就有機會利用明軍擊敗莽家,甚至可以獲得大明的冊封,有了大明的冊封,咱們就再也不需要顧忌阿瓦城的莽家!”

想到當年莽家獲得大明的冊封時,那副得意模樣,甚至那些土司之所以認同阿瓦,正是因為他們曾受大明的冊封,哥丹威只覺得心頭一陣激蕩,只要他能夠得到大明的冊封,打歪人就再也不會任莽家驅使!

“頭人,明使來了!”

看著越來越近的小船,在哥黑的提醒下,哥丹威急忙迎了過去,他甚至一直走到海邊,任由海水沖擊著他赤足,在他看到船上只站著一名明官的時候,心底還是不禁為其膽色而感到驚訝。

“下邦小臣豈敢抗拒天朝大軍,先前未能迎接天朝大軍,實是小臣之罪,還請天使恕罪。”

跪在地上的哥丹威顯得極為恭敬,其實先前看到那明使孤身一人上岸之後,在驚訝於對方的勇氣之余,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句話“有持無恐”。

相比於緬甸,大明實在是太過強大了。別的不說,身為河口總兵的他,麾下不過千人,西洋大炮不過數門,這還沒有大明一艘小船上的炮多。面對這樣浩浩蕩蕩的艦隊,他又怎麽敢生出抵抗之心。

“哥頭領客氣,你能棄暗投明,歸順我大明,大功如此,又有何罪?”

親自上前扶起哥丹威,屈大均又繼續出言寬慰其它的緬軍官佐,在好言寬慰的同時,他並沒有忘記此行的本意,最後看著他們說道。

“既然哥頭領以及軍中諸將已經歸順我大明,根據大明江淮經略授予本官之權力,於此地設立宣慰司,授哥丹威頭領為我河口宣慰司宣慰使……”

片刻前還是緬甸的土官的哥丹威,而這會卻已經成為了大明的官員,甚至待到天亮的時候,一身大明的官袍和官印就已經被送到了哥丹威的手中,渾渾噩噩之中,那些緬甸的兵卒就已經成為了大明的官兵。

而更讓那些兵卒驚喜的是,是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一筆額外的賞賜——每人2兩歸義餉,甚至以後每人每月都有一兩軍餉。

閃閃發光的銀元拿在手裏的時候,那些手拿長矛、大刀身穿著土布短褂的緬甸兵卒無不是激動不已的紛紛表示願意為大明誓死效忠。

上岸後,看著那些緬甸兵卒無不是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甚至看著那些下船的大明官兵時,那神情中更全是一副羨慕模樣,更有甚者,其中有一些會說漢話的緬人,甚至還試探著詢問,他們能不能穿上紅色的軍裝,當然,對於他們的這個要求,並沒有直接拒絕,只是告訴他們暫時沒有足夠的軍裝,等到將來的時候,自然會給他們發放軍裝。

眼前的這一幕,完全顛覆了張玉林的認知,以至於在驚訝中他更是出言向屈大均恭喜道。

“恭喜特使不費一槍一彈,即盡收緬人之心!”

“緬人的心是收不了,可是想要招收一些助力,卻沒有任何問題!”

屈大均看著那些緬甸兵頗為感嘆的說道。

“只要有銀子,就不愁沒有緬甸人投軍,既然當年滿清入關的時候,他們能憑著一兩多的軍餉,招攬幾十萬綠營兵,咱們為什麽不能在緬甸照此辦理?”

其實早在屈大均來緬甸之前,就已經得到經略的授意,在緬甸實施計劃時要注意招攬當地的力量為已用,除了委任宣慰使之外,還可以仿效滿清招募綠營的作法,招募當地人組成本地軍團。

“在出發之前,經略曾特意叮囑過,緬甸不同於內陸,此地地處雨林,雨林中多癔氣,內地人於此易得惡疫,大軍於此地恐怕多會因為水土不服患病或對氣候不適應而大量減員。所以為增強作戰力量,我們必須在此地采取‘緬甸人打緬甸人’也就是‘以緬治緬’的策略,每占一地就拿出厚餉招募當地壯丁組成‘南洋軍’,直接用他們參加作戰或防守占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