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庫倫(第2/3頁)

正因為國內對羊毛需求的高漲的原因,草原上的羊毛價格也隨之瘋長了起來。盡管庫倫地處蒙古腹地,加之剛剛開春,商隊還沒有來到草原,所以價格還是大雪前的價格。可是在據點中過冬天的商人,已經紛紛開始收購起了羊毛,除了用茶磚、布匹、鐵鍋以及銀元或是購買或是交換之外,他們還大量賒購牧民的羊毛。這些商人知道,商路通過之後,羊毛的價錢肯定要暴漲,畢竟,去年羊毛就翻了不下一倍,今年只會漲的更高。

在利潤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商人從山西、北直隸以及東北出關來到蒙地收購羊毛。而蒙古各部的公爺、侯爺們更是將把羊毛當成了性命,畢竟,羊毛是支撐他們奢侈生活的根本。

相比於普通的牧民,他這些蒙古的王公們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商路,牧民們會把羊毛交給他們,而官府早就為他們安排好了銷路,他們所要做的只是把羊毛收上來,然後交給特許的貿易商行——北方貿易商行,他們擁有貿易特許權。然後等上幾個月收錢就行了——商行發出的銀票,要過三至六個月的才能兌現,如果他們急需用錢也沒有問題。可以把銀票賣給銀行,當然銀行只需要提取“一點”費用。

而貿易行則將收購上來的羊毛先於當地打包,然後一路運往內地的毛呢廠,在毛呢廠之中,變成毛呢、毛線。最終成品的毛線會流入各地被婦人們織成線衣、線褲,毛呢則會被染廠染成各種顏色,銷往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當然它們中的一小部分會回流到了草原,成為蒙古王公貴族身上的衣裝。當然這時候,這些毛呢毛線的價值已遠遠超出了當初它們最初的價值。當然,相比於毛呢、毛線,蒙古王公們更喜歡絲綢,只不過,到了冬天時,他們還是會選擇毛呢,畢竟毛呢更暖和。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短短的兩年時間,源於數年的羊毛貿易就迅速膨脹起來,它在繁榮了草原的同時,同樣也讓草原上的蒙古人與漢人的聯系更加緊密,他們需要漢人的茶磚、絲綢、布匹、鐵鍋,過去除了馬匹他們沒有任何可以拿出手的商品,而現在,羊毛則讓他們多了一個易貨的渠道,也讓那些蒙古王公得到了一個穩定的收入,而這一收入可以讓他們過上奢侈生活,讓他們能夠用白銀換來中原的奢侈品,並沉迷其中,在大明為他們修建的宮殿中享受著奢侈的生活。

當然,就朱湘玉來說他並不十分清楚羊毛貿易對於大明的重要意義。只是隱約覺得無論是朝廷、商人還是那些蒙古貴族都十分重視這項貿易。而他在此駐守在這裏的使命,與其說是為了表示帝國在此的力量存在,倒不如說是為草原上的羊毛商保駕護航。

居然成了鏢局保鏢的了……

這正是軍人的責任……

盡管這種責任與所接受的教育截然相反,但是朱湘玉卻不得不接受這一任務,這正是他存在這裏的價值。

“其實,如果草原上的這種貿易能夠長此以往的持續下去,也許是個好事……”

即便是作為張煌言的外甥,朱湘玉也不知道,羊毛是朝廷收取蒙古的一個工具,他只知道,羊毛很重要——至少支撐著駐紮於蒙古的數千官軍的軍費,沒有羊毛貿易的存在,駐軍蒙古就會變成“虧本生意”。

大雪消融之後,就會有商隊來到蒙古,在朱湘玉思索個人的將來時,一支長長的商隊已經繞過了南方的一片山頭。這是一個從關內過來的商隊,與舊時的駱駝商隊不同,現在這些商隊都是乘著馬車,沿著數道商路進入蒙古,那些數乘的四輪馬車往往裝有幾噸貨物,無論是蒙古人需要的茶磚、布匹或是鐵鍋,亦或是王公們需要的絲綢以及各種奢侈品,都是由這些商隊運來,相比於關內,他們往往能夠獲得300%以上的利潤,而這還不是利潤的全部。這些商隊之中,還有許多小商販,他們會趕著駱駝前往各草原腹地,與那些偏遠的小部落進行貿易,他們可以比在庫倫多獲得一倍以上的利潤。

利潤,驅使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來這裏,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更是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

這是一個由上百輛馬車組成的車隊,當車隊尚未抵達要塞的時候,朱湘玉已經從車隊中的各色旗幟中,看出了他們是一個臨時湊和在一起的車隊。

“許大茂,你帶兩個人過去看看,問問他們是從什麽地方過來的,然後問他們有沒有帶過來最新的報紙。”

相比於商隊從那裏來的,朱湘玉更關心的是他們有沒有帶報紙,別說是新的報紙,那怕就是舊報紙,也沒有任何關系,畢竟,從大雪封路之後,草原便與內地失去了聯絡,對於過去的六個月關內發生了什麽,他根本就是一無所知,也正因如此,他才會顯得有些焦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