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汗馬勞(第2/2頁)

“陛下,若是如此,又置其它幼子於何處?如此豈不是妄顧人倫?”

閻爾梅本能的反駁,是因為他同樣也有幼子,如果家業皆歸長子,那幾個幼子怎麽辦?作為官員的他很清楚,一但勛貴的繼承制約定成法,那麽現在的“析產制”必定會被長子繼承取代。

“勛貴是國家的柱石之一,而這個柱石的首要條件是穩定性。采用長子繼承制,即由長子承襲所有家產,別的孩子沒份。這是因為勛貴的爵位是沒法分的,父親是公假,不可能十個兒子個個是公侯,所以爵位只能給一個兒子。有了爵位,就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土地和財產,所以勛貴家的土地不能像老百姓家那樣,一分十份,一人一份。兒子們都要爭,怎麽辦?那麽就法定下來,只給長子。其它諸子嘛……”

朱明忠先是強調著勛貴的特殊性,然後話鋒一轉。

“我們看一下史書,在不考慮政治、戰亂等原因,在承平之世,往往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也就是三代分家後的大家變小家,軍田不可分是如此,勛田不可也是如此,如果分田析產的話,歷代公侯就會沉迷於金錢利祿之中,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家業分給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兒子們之後,大家也就化小了,為了不至於讓家族沒落,所有以就有必要盡可能多的置辦家業,以分給諸子,然後確保家族不至於沒落,所以他們不惜以種種方式甚至巧取豪奪獲得銀錢。”

這恰恰是中國歷代勛貴最大的問題所在,他們的巧取豪奪,並不是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家族的傳承,而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推恩令下的諸子“析產”帶來的家族衰敗。

而在歐洲有一個觀點,在長子繼承制下,貴族們不必為衣食甚至功名煩憂,他們才開始追求更高境界的東西,在這種追求中體現出人之為人的高貴之處。甚至有人認為,只有貴族社會才能產生偉大的統治者和廉潔的政府,才能保護藝術,發展科技,因為貴族階級不再貪圖財富而且深明禮儀,所以他們才能使藝術家有閑暇來從事創作,使公眾有文化修養來欣賞藝術。使科學家獲得資助,有資金用於研究,使國家的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當人們終日為果腹奔波的時候,自然不能談藝術、科學以及理想,甚至就是在二十一世紀,面對高房價理想往往也會讓步於現實。除此之外,歷史上英國的工商企業建立工廠所需要的土地和資金也得靠大貴族的支持才能順利進行。

“可長子繼承爵位和地產以及家族絕大多數財產的時候,主家的財力就不會受到削弱,歷代公侯們自然不需要巧取豪奪,以維持家聲,也就不必為衣食甚至功名煩憂,他們才開始追求更高境界的東西,榮譽,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畢竟,當他們不再為財產和功名煩惱的時候,每一代公侯都要擔負著光耀門楣的重任,榮譽,到時候將會超過其它的一切。”

強調著長子繼承的好處,朱明忠又立即分析起了“析產制”的不足之處。

“反面析產制,由於兄弟人人有份,大家也就有所期待,鞏固了家族意識,我漢人的家族宗族觀念也正產生於此,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人窩在家裏等著分財產,甚至諸子恭孝往往也有功利心,希望將來能夠為了多分幾兩銀子,而這種等著分財產,又造成了下一代人往往缺乏進取心,他們所追求安穩的生活,不敢冒險,這個保守求穩的心態,正與這種有所期待,有所得的‘析產制’有很大的關系。”

陛下的回答,讓閻爾梅變得沉默不語起來,閻家本身就是大戶人家,他自然知道於大戶之中,絕大多數人都在那裏等著分家,而不是自己成就什麽事業,可是,這樣盡歸長子,那麽幼子怎麽辦?

“陛下,幼子怎麽辦?難道就不聞不問了嗎?血濃於此,又豈能如此妄顧人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