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傳統(第2/3頁)

雖然在這裏的學生之中,有不少人從小是錦衣玉食,便是卻能很好的適應這裏嚴格的管束。但所謂的錦衣玉食,往往指的是朝鮮人,實際上,現在大明的絕大多數勛貴他們的小時候,都不是錦衣玉食,甚至可以說是“吃過苦”,即便是張萬祺,也曾因為父親反清,與母親顛沛流離受盡苦楚。

也正因如此,相比於朝鮮人的“嬌情”,大明的勛貴子弟反倒能適應這裏的生活,當然,他們中的不少人,因為出身貧寒,所以在學識上總有些欠缺,只能在這裏拼命學習,以爭取“不丟大明的臉”。

但是這對張萬祺並沒有任何影響,或許他父親不在身邊,但是出身書香門第的母親仍然可以輔導他的學業,所以在這裏,他只需要專注於其它不曾學過的課業,盡管,他每隔一周都會給父親裏寫一封信,但卻從來沒有在信裏抱怨過什麽。除了沒法適應洗冷水澡外,他用另一種心態來取代了被嚴格管束的生活。在他看來,這所學校無疑是完美的,尤其是從春天到秋天接連不斷的足球賽,總能讓他為之興奮不已,即便他不是球員,也會為球員歡呼。到了冬天,溜冰和滑雪等比賽又取代團體運動,而到了春天就將開始劃艇、還有遊泳。即便是到了夏天,對於大多數男孩們來說,也是件非常興奮的事,就像水手即將起航。

他們會前往海州島上過署假,在那兒,他們可以在盡情地玩鬧——那裏是皇家的私人別業,正在建設中的園林是向他們開放的。而且他們還會向水兵一樣駕駛著一艘小帆船暢遊大海,在風浪中學會勇敢與堅毅。

當然,相比於的清河書院,清河學校裏的課程安排很正統,儒家的經學和實學課程都需要學,課程講授也很細心嚴謹。作為帝師的朱之瑜會親自教授所有的經學課程。

不過,作為這所學校的創始人,朱明忠很清楚,即使是這種斯巴達式的困乏環境,也很難不慣壞孩子,並不足以保證作為統治階層支柱的勛貴階層的素質,所以除了在對其一生性格影響最重要的中學階段以斯巴達式的教育磨礪其心性,強調性格養成和道德教育讓他們的性格定型之外,甚至還制定了他們的零用——每人每周的零花錢是30文,其中10文錢必須捐給聖廟,用於救濟貧民,用作於慈善。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新生的到來如此的期待,因為無論是大明的勛貴或者朝鮮的兩班貴族,他們的子弟到來時,往往都會攜帶大量的金錢——少則數百兩、多則數千兩。

對於已經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來說,自然不會錯過這個“發橫財”的機會,按照不成文的規矩,新生身上多余的錢款,除了留下一年的零用錢之外,其它的錢都會被捐給聖廟,用於城中濟貧院、養濟院,不過,學長們卻可以得到15%的“回扣”,這筆錢將會由學長們統一安排使用,至於如何使用,自然是存進銀行,等到夏天的時候,這筆錢就會成為他們的小金庫,供他們揮霍一空。也正因如此,他們才會把這些新生當成一個個“移動的小金庫”。

“哎呀,張學長,真的是太可惜了,今年只有五十六個新生,有四十個都是從朝鮮來的,一共只弄到了四萬六千多兩,才這麽一點錢,當真是小邦下國!”

拿著厚厚一疊鈔票的李龍新在提及“小邦下國”的時候,完全沒有絲毫不適,似乎就像他不是朝鮮人似的,確實,來到這裏兩年之後,他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大明人。

甚至在很多時候他都想象著如果有可能的話,他更願意留在天朝而不是回到朝鮮。畢竟,朝鮮遠沒有天朝這般繁華。

想要留在大明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他這樣的王族來說。當然也不是說沒有機會,比如眼前的這位就可以給他一定的幫助。畢竟他的父親是當朝的首輔大臣。只要他願意說一句話。那麽留在大明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幾千兩確實不多,再等等吧,等再過幾年,到時候,那些個侯爺家裏的公子們都長大了,到時候,那來的可就是一群肥羊!”

可不是,現在這學校裏的朝鮮學生最多,畢竟,人家的王族、貴族已經傳了幾百年,相比之下,幾經劫難之後,大明的勛貴卻是少之又少。現在大明的那些勛貴子弟大都年幼,很多人根本不過只是剛剛開蒙,至少還要再過幾年他們才會進入這所學校。

“再過幾年?肥羊。”

手中拿著鈔票的李龍新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

“如果我記得不錯的話,皇太子殿下,今年已經五歲了吧,要是等到他來這裏上學的時候,是搜還是不搜?”

“搜!”

吐出一個字後,張萬祺不無期待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