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第2/3頁)

面對顧炎武的請求,朱明忠笑著說道。

“朕今日過來,是因為私誼,你倒說起這個來!寧人,你為我大明可謂是辛勞一生,甲申天變後,你懷遺民之志十數載,如此忠貞不渝,朕豈能不知?再後你身為輔臣,操勞國事十數載,於我大明輔臣之中,也是異數了。雖說非軍功不封爵,自開國以來,可朕心裏有數,去年朕曾對太子說道,他日朕若去世,你是配享太廟的功臣,哪有入祀元勛歸田養老的?”

說罷朱明忠揮手說道。

“此事不要再提了。”

按國朝歷代的規矩,當朝君主過世後,繼任君主的在位其間,應當在進入太廟的先朝君主旁邊指定功臣配享。在歷史上許多正值壯年的皇帝,為了表示對大臣的寵信,往往會提前指下某位大臣將來配享太廟,這是對大臣的恩澤。

“陛下皇恩浩蕩,臣焉能不知?”

偷瞟了陛下一眼,見陛下神色如何,顧炎武語氣堅定的說道。

“宋朝和我朝配享太廟的臣子也有乞休得允的。”

“不然。”

看了顧炎武一眼,朱明忠笑著說道。

“若是七十歲一定懸車致仕,為何還有八十杖朝之典?況且還有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又為了什麽呢?”

本來,君臣之間的答對到了這個地步,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再說下去了,這個時候,作為臣子的只需要謝恩就行了。而去意已決的顧炎武,聽到陛下把自己比了孔明,頓時覺得不敢承受,遂起身揖禮道。

“陛下,武侯受任於軍旅,臣有幸優遊於太平盛世,二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語。”

認真看著顧炎武,朱明忠搖頭說道。

“不對,這天下何時太平過?那建奴還占著西域,正枕戈待旦國準備再犯我大明!況且既然身任天下之重,又豈能以‘太平’借口自逃安逸?況且朕舍不得你去,你難道就忍心辭朕而去?”

說罷朱明忠直視顧炎武不言語。

君恩深似海!

換成其它人,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必要謝恩,可顧炎武卻搖頭苦嘆道。

“陛下,非是臣不知報效君恩,只是,臣去意已決了!”

顧炎武的回答,讓朱明忠一愣,他沒要想到對方居然這麽固執,盡管有些不悅,可看著顧炎武已盡為白色的發須,這些年,他確實是太過操勞了。

“朕實在是舍不得你走!”

偏著頭想了想,朱明忠點頭說道。

“可,既然你去意已決,朕若是再一意強留,卻顯得朕的不是了,罷了,罷了。”

看著顧炎武,朱明忠常嘆口氣,然後說道。

“不過,你既然要走,朕的這閣臣裏就少了一人,在走之前,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一位入閣?”

薦人入閣,這是閣臣的責任,對此,顧炎武也沒有拒絕,早就已經考慮好人選的他,先思索片刻,而後才說道。

“刑部尚書李因篤、禮部尚書朱彝尊、東北總督姚啟聖,都可以作為入閣的人選。”

見陛下沉默不語,顧炎武又說道。

“不過姚啟聖曾事清,事逆,雖有才,卻不宜出任閣臣,嗯,李因篤、朱彝尊兩人皆可入閣,不過臣傾向於李因篤入閣。”

“哦?”

朱明忠看著顧炎武,笑了笑,

“為何是他?”

“陛下,臣之所以推薦李因篤入閣,並非是因為臣與其是故交,而是因為他的祖籍和現籍。”

甲申時李因篤不過才13歲,深感亡國之痛,立志反清復明。18歲時,他告別故裏,出外遊學時與顧炎武、傅青主、屈大鈞等人結為至交,後來以布衣官至刑部尚書,也是因為他不曾考取過功名——甲申時尚幼,再後來,就沒有科舉了。“自有名士以來,以布衣聳動四方,未有如公之盛也”。說得就是他李因篤。

“說來聽聽!”

“李因篤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後遷移關中,定居富平東鄉,他祖籍山西,現籍陜西,而我朝中,已經多年不見山陜重臣了!”

顧炎武的這番話,讓朱明忠略點下頭,他能聽出其話中的意思。

“朕對山陜之人絕無偏見!”

清算晉商、陜西移民,很多人都覺得身為皇帝的他對山陜有偏見,可實際上從來沒有。

“臣知道,可是天下人不知道!”

想了想,朱明忠點頭說道。

“那李因篤入閣後,刑部尚書,應該由誰負責?”

陛下這邊剛問,那邊顧炎武便笑道。

“這個人選,應該由新任的首輔擬選,然後同經內閣票選後交給陛下!”

已經決定致仕的顧炎武,自然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麽地方點到為止,他可以推薦閣臣,但是部臣,還是交給下一任首輔吧。如此才能不若人嫌。

朱明忠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於是便笑道。

“你這是讓方以智施恩於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