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遺忘與記憶(第3/3頁)

這是一個清晨,當王樹仁抵達《公議報》報社的後,作為總編的他在處置完各種事務後,他的助理將幾封信遞給了他。

“總編,除了幾封私信外,還有有一封《山東周報》主編趙詠春寫給你的信,”

“山東周報?趙詠春?”

沒有什麽交際啊,況且山東最大本地的報紙是《山東快報》才是,至於周報?根本就沒聽說過。

撕開信封,王樹仁展開了信,然後拿信看了起來。很快,他看似沒有波瀾的表情變得嚴肅且認真起來。

當放下信後,他的心時久久不能平靜,他擡起頭,對助理說道。

“立即定張去濟南的火車票,我要去趟濟南。”

實際上,在這幾天,抵達濟南的並不僅僅只有《公議報》的王樹仁,有多家知名報社的總編,都在在收到信後,第一時間趕到了濟南。六天後,在濟南一座頗為豪華的飯店包廂裏,王樹仁看到了不少報界的同仁,《明報》總編孫渭也到了。

今天的這場聚會,甚至可以說是大明報界的一場盛會,幾十家報社的總編都趕到了這裏。

而眾人討論的話題非常簡單,就是趙詠春在信中提到事情——作為記者的他們有責任記錄歷史,記錄發生在各地的暴行。

“諸位,首先,我必須要說明,之所以提及此事,並不是為了煽動仇恨,而是為了記錄歷史,讓後世人能夠從史書中看到祖先的遭遇,看到甲申陸沉時發生了什麽,看到我們的祖先是為什麽而抗爭?僅僅只是為了發冠?還是為了保全我們的文明?是什麽驅使著他們選擇抗爭,又是什麽驅使著那些流寇回歸大明,成為大明的中堅,是官職的驅使嗎?”

作為東道主的趙詠春,一一表述著他的觀點,也正是他的這些觀點,讓所有人都來到了這,並沒有因為《山東周報》是一家小報紙,而拒絕了他的邀請。

“在下之所以會發出這一呼籲,正為了讓後人有機會了解這一切,在親歷者們仍然在世之時,通過我們的筆去記錄下來,刊載在報紙上、匯編在書本中,最終讓後人能夠清楚的看到,那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盡管這會喚醒我們痛苦的記憶,但我相信,所有的一切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理智,我們相信人若喪失理智就和禽獸沒有區別……”

趙詠春的話,引起了眾的共鳴,作為大明最大的報紙《明報》的總編,孫渭在表示贊同時,又說道。

“趙總編,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想經把這一切匯編下來,僅僅只是靠我們這些報社的記者們去收集,恐怕並沒有那麽容易吧。”

“是啊,天下幾十個省,上千個縣,到處都有滿清的暴行,處處都有屠殺,即便是地志中的記載,也有遺漏,更何況是憑著這麽一些記者?”

“而且記者采訪當事人,難免會有誇大,這樣錯誤如果記為文字,總會讓人心生懷疑。所以,我們還需要校正其中的一些錯誤。”

“所以,才需要仔細的比對,才需要盡可能的采訪更多的人。”

“盡可能多?這需要多長時間?需要投入多少人力?趙總編,我們做報紙的,也需要考慮生活不是?”

“我們確實需要生活,但是現在距離甲申已經過去四十年,不知多少親歷者正在老去,他們正在漸漸的死去,很快,當他們死去之後,我們還能看到什麽呢?只能看到地志中,簡單的幾句文字,僅此而已,我們的後人會以為,我們是為了發冠而不惜一死,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到時候,誰會為他們,為那些義士、為死去的人解釋呢?”

趙詠春的反問,讓眾人陷入沉默之中,他們都知道,這是一件極為繁重的工作,同樣也是一件漫長的工作。

“將這一切記錄下,讓我們的後人能夠從其中看到那些年真實發生事情,是我們這一代人,是我們這些記者的職責和使命!”

“但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事情,也許還不等我們做完,親歷者就已經老去了,他們和我們,都已經老去了!”

“我有一個辦法!”

突然,一直沒有發表什麽意見的王樹仁看著眾人說道。

“如果一個人一百年都做不完的事情,那麽一百個人沒準一年就做好了,如果一百個人需要一千年才能做好的事情,那麽十萬個人一年也能做好它。”

他的話音剛落,就有人說道。

“你準備到那裏去找這十萬個人?”

面對他人的反問,王樹仁回答道。

“任何一個大明治下的地方,在大明、在諸夏、在各個殖民地,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我們所需要的,是讓他們把自己經歷過的,或者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我們,然後我們再把這些全都匯集起來,對它們加以校對,整理,既然事情是發生在全國各地,那麽我們就讓全國各地的人們,告訴我們,他們那裏發生了什麽,他們為什麽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