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一二章 四世同堂

劉大夏沒有出面幫朱暉,但也沒有得罪他,畢竟以後大家要在西北一起共事,還指望朱暉能幫上忙,只是把責任推到謝遷頭上。

朱暉出了劉大夏府上,無可奈何之下準備去謝遷府上碰運氣,結果到了告之謝遷不在。朱暉又去內閣,也沒找到人,只好郁郁不樂歸家。

誰也不知道,此時謝遷正在為沈溪回到京城後的人事安排而奔走。

沈溪好端端在東南三省督撫的位子上調離回京,本是安排接任延綏巡撫,皇帝中途改變主意將這一樁人事任免撤銷,但聖諭已下,調令也已生效,朝令夕改再將沈溪送去東南任職已然不合適。

沈溪回京後始終要有官職才行,謝遷不希望沈溪就此被投閑置散,所以謝遷動用自己的人脈,去吏部和禮部幫沈溪爭取。

禮部自不用說,沈溪出自翰林體系,能到禮部任職算是正本清源。而去吏部,則是為了讓沈溪入職其余五部。

謝遷保下沈溪,但他也認為沈溪如今官不宜做得太大,其實最好是能回到詹事府擔任右庶子,入值東宮講班,為太子講課,如果不能讓沈溪官復原職,那就讓沈溪到六部,或者都察院,又或者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等五寺。

六部侍郎應該是最好的去處。

沈溪正三品上調,又是有功在身,做侍郎說得通,但沈溪在朝中沒有名望,謝遷不敢奢求,覺得可以讓沈溪履職都察院,或者為五寺少卿,也是不錯的選擇。再退一步,讓沈溪進通政使司擔任左右通政或者謄黃右通政也可。

沈溪調任東南擔任督撫,屬於欽命皇差,回到京城後的人事任免本應由皇帝一言而決,但謝遷深知因自己固執,跟皇帝唱反調,讓皇帝對他和沈溪都非常失望,很可能會在沈溪回京後懲罰性地將沈溪投閑置散。

理由很簡單,就是沒有官缺……到時候沈溪就要吃啞巴虧。

謝遷不知道沈溪現在巴不得被投閑置散,認為是自己的態度害了沈溪,所以趕緊幫沈溪活動。

謝遷所想的最差結果,是讓沈溪進六部擔任郎中,從正五品的左庶子調任六部郎中,同為正五品,算是一種“平調”,雖然這樣屬於貶斥,但在謝遷看來比沈溪被投閑置散要好得多。

沈溪將在七月下旬回京,不過沈溪上奏的奏折卻在七月初便抵京。

伴隨沈溪述職和請功奏折同時抵達京城的,有沈溪給謝遷的一封信。

這天弘治皇帝難得精神不錯,下地走動,約見三位內閣大學士,詢問了一下政務。

謝遷剛從乾清宮出來,得知沈溪信函抵京。算算日子沈溪這會兒應該還在北運河返京的路上,這幾天李東陽身體不錯,晚上可以替代謝遷在文淵閣值守,他有時間回家,就沒讓家裏人把沈溪的信送進宮,免得被人查知。

謝遷回到家中,進入書房後才打開沈溪的信。

這是沈溪給謝遷的第一封信,是沈溪在福州城得知自己北調的消息後所寫,沈溪除了在信中說明自己在東南剿匪的一些情況,也提到謝恒奴懷孕的事情,還有沈溪對於自己“年輕氣盛”不能勝任西北之職的陳情……

說白了,沈溪就是打感情牌,讓謝遷幫他把差事給推掉。

謝遷不看還一臉擔心,等看過後臉上已掛滿笑容,沈溪比他想象的更聰明,就算是這種私信,還是把話說得非常隱晦,甚至表了一大段對朝廷的忠心,其實是防止信被某些有心人看了去,以此來作為攻訐沈溪和謝遷的把柄。

謝遷嘀咕道:“你小子,當是我要把你推去西北?我能幫你說話,何曾不幫你?這次你可是將老夫害苦了!連陛下都快對我失去信任,待你回到京城,我可少不得要提點你一二,讓你小子好好收心養性!”

意識到沈溪往西北的態度跟他一樣,謝遷放下心來,眼下就只剩下沈溪回京後的安頓問題。

朱暉最終沒機會見到謝遷,很快與劉大夏啟程離京,前往西北,年前備戰,年底開戰。

或許是弘治皇帝在三年前體會到寒冬前開戰的甜頭,所以特別將這次開戰的時間定在十月初,此時正是北國天氣轉冷尚且未到冰天雪地,也是劉大夏形容“北番之地秋荒”開始之時。

在大明有冬荒和春荒的說法。

秋天是農耕民族收獲的季節,不可能存在饑荒,可在草原上,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牲畜飼料大幅度減少,使得遊牧民族秋冬季節的日子很不好過。

在劉大夏看來,秋天是出兵北方的最好時機,正好這段時間也是傳統意義上韃靼人最喜歡南下掠奪過冬物資之時。

戰略計劃已布置好,謝遷雖然知道自己在年底前這段時間會比較忙,但以想到沈溪即將回京城,頓覺肩膀上的壓力減輕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