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六章 極大的諷刺

之前調撥給沈溪的京營兵,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軍心、士氣,完全不具備參加如此高強度會戰的資格。

事實上那時一群將領跟在沈溪身後,也是各種推諉扯皮,沒事就喜歡給沈溪找麻煩,沈溪說什麽他們都要對著幹。

但經過這幾個月的連續作戰,沈溪手下這路兵馬,終於成長為大明朝最精銳的作戰部隊……當然,要是這些人不是被逼到絕境上,也不會迸發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沈溪的方法很簡單,具體的培養過程就是讓這些人一次次經歷死裏逃生,每次戰事都當成最後一戰打,結果從將領到普通一兵發現戰爭沒有想象中那麽可怕,甚至只需要聽從沈溪的命令,在恰當的時候出現在恰當的地方,就可以輕松取得一場大勝,未必需要跟韃靼人以命博命。

沈溪知道,平日吃糠咽菜的明軍個人身體狀況遠弱於吃牛羊肉長大的韃子,短兵相接時非但沒有優勢,還因為機動力不足以及進取心不強等原因,通常會出現一觸即潰的狀況,所以他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沈溪回京勤王之前,非常清楚屆時肯定會面臨與韃子的大規模正面作戰,不得不有意培養士兵依靠軍陣作戰的能力。

只要適應這種團體作戰,士兵有了獲勝的底氣後,自信心必然跟著提升,到了戰場自然就會將怯戰之心扔到一邊,此時再讓他們跟韃靼人正面相搏,也就不再是什麽困難之至的事情。

所以沈溪才會在對烏力查和亦不剌的戰鬥中,以及從居庸關往援京城這一路上,盡量讓麾下官兵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發動正面突擊,在攻擊與防守之間不斷地轉換,慢慢地官兵們越來越熟悉這種依托軍陣進行作戰的方式。

在與韃子的歷次交鋒中,沈溪麾下基本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到之處韃子無不灰飛煙滅,在這種情況下,官兵們覺得韃子也不過如此,慢慢地就養成了大戰中進退自如、遊刃有余的作戰風格。

沈溪用這種方式,把一批訓練差勁又無戰鬥經驗,完全便是大明小市民心態的京營兵油子,培養成為了這個時代最精銳的職業軍人。

此時京城西直門外,這場由大明精銳軍人與曾經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展開的激烈交鋒,打了個有聲有色。

雖然韃子占據絕對優勢,卻始終無法把優勢轉化為勝勢,相反,每次明軍的反擊都很淩厲,韃子騎兵根本就無法把自己機動靈活、沖擊力強的特點發揮出來,被火炮、火銃和弓弩的組合打得人仰馬翻。

在兵力折損上,韃靼一方如今已經有四五千人丟掉性命,損失非常之恐懼,尤其還是在這種韃子最擅長的平原地帶進行的戰鬥,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自從沈溪率部出現第一眼開始,韃子就知道這股兵馬是誰統率,聯想到沈溪的赫赫英名,許多參戰的部族兵馬已經駐步不前,即便前來督戰的汗部將領百般吆喝,依然慢吞吞的,就是不敢靠近明軍,避免自己成為其他部族的墊腳石。

韃靼人並無什麽好辦法來化解眼前的尷尬局面,畢竟這股明軍的中軍大陣堅若磐石,根本就無法攻進去,保守估計裏面的火炮多達百門,不僅有完善的盾兵和槍兵保護,還有火銃、強弩、弓箭等遠程攻擊武器來阻斷韃靼人的攻勢。

多番試探後,韃子發現只要靠近明軍中軍大陣兩裏內,就要遭殃,既然這樣,那還不如主動撤出來,從不同的方向發動試探性的攻擊,從中尋找到明軍的弱點,再伺機發起決死沖鋒。

但此時王陵之等人率領的騎兵可沒有閑著,王陵之從沈溪那兒領取的任務就是給韃子制造麻煩,總是出現在最需要他的地方,給予韃子最致命的打擊。

後來韃子也學精明了,幹脆在明軍騎兵發動反擊時,直接將兵馬回撤,遠離明軍的火炮,這樣即便王陵之的馬隊襲擊完撤回,韃子也可以展開一段相對較長的追擊戰,可以藉此斬殺不少明軍騎兵。

戰場的形勢,不停地發生變化。

沈溪發現他制定的騎兵襲擾戰術不管用後,果斷地更改計劃,戰鼓改變鼓點和節奏,直到最後停歇。

明軍所有負責出擊的騎兵,迅速撤了回來,重新聚攏在中軍陣營前。

與此同時,五個步兵方陣再次主動出擊,依然是在距離中軍大陣五百米處停下,嚴陣以待。

韃子之前吃夠了明軍步兵方陣的苦頭,這個時候也不敢輕舉妄動,戰場上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韃子不敢對明軍展開攻擊,而明朝的步兵方陣也因為需要拱衛中軍安全,停駐戰場一動不動。

……

……

西直門城頭,當守軍將士,以及朱厚照、張懋、李東陽等人見到這場面時,都不由倍感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