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二章 朝議

朱祐樘雖然沒什麽主見,在朝事上多征詢閣臣以及六部部堂的意見,擇優施行,但他生性謹慎,對沈溪領兵作戰的細節,問得非常詳細,沈溪事無巨細耐心解釋,將土木堡幾場重要戰事,說得一清二楚。

由於沈溪對於寫話本和小說很擅長,懂得如何才能把故事說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他的講解中,此次征程充滿驚險,那種置身死地的絕望與戰勝韃靼人後逃脫大難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懸念叠起,引人入勝。

朝中大臣跟朱祐樘一起,得知沈溪帶兵作戰的種種細節,聽完後就連之前對沈溪有成見的大臣,也不得不佩服沈溪運用的戰術巧妙而富有針對性,他們自問換作沈溪的處境,絕對想不到這些應敵之法。

朱祐樘滿意地點了點頭,笑道:“沈卿家,此戰你功績卓著,朕只與你六千兵馬,你駐守的也不過是棄守已久的土木堡舊城,面對十倍於己的韃靼賊寇,你能沉著應對,打出我大明天朝上國的威風,朕心甚慰!”

朱祐樘的恭維話讓大臣們紅了眼,紛紛投以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但在沈溪聽來,不過是對自己戰事的總結,沒什麽出奇的,但即便如此還是得恭敬地下跪謝恩,連稱“不敢”。

此時朱祐樘仍舊有很多疑問,其中便有之前謝遷上奏過的,居庸關外沈溪率部與亦不剌部交戰的情況。

這場戰事,即便謝遷剛開始也是一頭霧水,雖然出城前往西直門外沈溪營地時聽他講述過一回,但依然沒理解透徹,所以前一份上奏不清不楚,只將大致情況說明,皇帝聽得莫名其妙,怕沈溪虛報戰功,所以才會追問。

既然弘治皇帝發話了,沈溪只能一一說明,他沒敢居功,著重提出劉大夏有遠見卓識,將騎兵在此戰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強調,因沈溪所說內容,符合大明君臣的主觀臆斷,等沈溪講解完後,沒人再懷疑他所說真偽,都覺得沈溪“識大體”,懂得謙恭禮讓,再看他時覺得順眼多了。

劉健道:“陛下,劉尚書運籌帷幄,雖有延綏鎮兵敗之過,但也將功補過,功過相抵後猶有大功於大明江山社稷!”

內閣首輔主動出來為劉大夏說好話,其余大臣只能跟著附和,齊齊為劉大夏唱贊歌。

劉大夏在朝中幾乎沒有政敵,所以花花轎子有人擡,沒有誰趁機落井下石。

要說在場大臣中唯一對劉大夏恨之入骨的,便是建昌侯張延齡,通過江櫟唯之口,他知道劉大夏曾經處處針對他們兄弟,當初查國庫虧空便讓兄弟倆損失數萬兩銀子。但張延齡在朝中沒多少話語權,見在場所有大臣都為劉大夏歌功頌德,他自然不會傻傻地主動跳出來自討沒趣。

朱祐樘見在場大臣俱都支持劉大夏,當即點頭:“諸位卿家所言極是,劉尚書在此戰中雖有過錯,但其後大致將功補過,我會酌情考慮!”

皇帝沒蓋棺定論說劉大夏功過相抵,只是說“大致將功補過”,言外之意,劉大夏在此戰中是否有功勞,一切要等劉大夏回到京城再議,現在只是考核沈溪領兵的得失,你們作為臣子要識相,別跟朕耍心眼兒,碰到機會就為劉大夏開脫。

在場大臣,除了張氏兄弟外,全都是混跡幾十年的老臣,察言觀色是把好手,見皇帝不想提劉大夏的問題,也就閉口不言。

朱祐樘接下來所問,是沈溪撤兵回居庸關,再從居庸關整兵回援京師的情況,沈溪一一作答。

等朱祐樘聽沈溪講到他奉旨自易州以西撤兵回京時紫荊關已然克復的情況,終於長長地松了口氣:

“沈卿家一路辛苦,為大明建功立業,朕銘記於心。有沈卿家如此良臣為朕分憂,大明何愁不興?”

大臣們全都下跪,道:“陛下所言極是!”

雖然在場有人看沈溪不順眼,諸如張延齡、李東陽等人,但他們也不得不肯定沈溪在這一系列戰事中的傑出表現,皇帝已經為沈溪的功勞定性,他們再主動站出來唱反調就沒太大意義了。

沈溪奉調回京,不用再領兵出塞追擊韃靼兵馬,朝廷分配給他的任務算是圓滿完成,再去攻訐,反倒顯得小肚雞腸,畢竟沈溪功勞再大也只是“後起之秀”,影響不到在場任何一個大臣的地位。

朱祐樘擺擺手道:“沈卿家旅途辛苦,將差事交接完畢後便回去歇息吧,來日朕再委派沈卿家差事。如今韃靼尚未馴服,京師防備不可懈怠!”

劉健帶頭行禮:“謹遵陛下吩咐!”

……

……

朝議結束,沈溪跟隨大臣們出了乾清宮。

除了謝遷,其余人等皆行色匆匆,很快散去。

沈溪跟著謝遷走了一段,等沒旁人才問:“閣老,城外兵馬幾時調入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