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七章 君臣妥協

弘治皇帝沒能從謝遷這裏得到想要的東西,只好從別的方向著手。

但可惜,朝廷上下沒人願意沈溪出兵交趾,弘治皇帝就此被擺到一個下不來台的位置上,做再多的努力也徒勞無功。

就算後來朱祐樘想到劉健和李東陽等人對沈溪有成見,要借助文官集團的力量,讓沈溪出征交趾,也沒獲得任何支持。

劉健和李東陽在這件事上,態度非常堅決,為休養生息計,戰端絕不可輕啟,沈溪想出兵交趾?等下輩子再說吧!

但隨著皇帝征召越來越多的人去宮中商議,事情逐漸被更多人知曉,慢慢地幾乎所有在京的官員都知道,皇帝想對交趾用兵,而這卻是由交趾率先犯邊劫掠、沈溪奏請出兵所引發。

皇帝想將交趾納入大明版圖,以此來威懾西南各少數民族,同時把國境線向南推移上千裏,如此一來廣西、廣東便成了內陸地區,西南治安情況必然明顯好轉。

這想法其實很有見地,甚至到後面,朝中百官見面就討論這事兒,就到底是否出兵這一問題很快分成兩派,支持出兵和反對出兵的人都有。

基本上跟軍隊靠邊的人,都支持出兵,而文官集團則普遍持反對態度,當然其中都各有異類,爭論不休。

兩方意見無法形成統一,而交趾犯邊兵馬見大明朝廷遲遲沒有動靜,愈發蹬鼻子上臉,造成的戰亂影響逐漸擴大,如今除了南寧府告急外,就連廣東廉州府都受到交趾兵馬劫掠,事態急劇擴大。

到了這個地步,無論如何沈溪都必須要出兵驅趕交趾犯境人馬了,否則就是朝廷不作為。

皇帝召集內閣、兵部、戶部和五軍都督府主要負責人,在乾清宮進行朝議,議題不再是關於沈溪是否出兵交趾,而是沈溪必須將寇邊的交趾兵馬徹底消滅或驅逐出境。

這提議,就算有些人心裏有意見,也不得不遵從。

交趾犯境不能總置之不理,如今兩廣大明臨近邊境線的百姓已是怨聲載道,地方官府的急報一封接著一封,西南能征調的兵馬,最強悍的自然是六省兵馬提調、左都禦史、兵部尚書沈溪親率的“六省聯軍”。

說是六省聯軍,其實也就四省兵馬,沈溪並未從雲南和四川兩省征調,而他手頭上的廣西兵馬,僅僅只是柳州地方巡檢司兵馬,之前跟隨前來臨桂的柳州衛三個千戶所,已被廣西都司衙門調到了與南寧府毗鄰的地區,防止交趾兵馬繼續北犯。

開完會,離開乾清宮寢殿時謝遷臉色難看,他不支持沈溪跟交趾兵馬開戰,因為他覺得這已不是打草寇平息叛亂,而成為涉及國家層次的戰爭,沈溪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謝遷黑著臉往宮門走,沒等他走到奉天門,劉大夏從後面追上,氣喘籲籲地問道:“於喬,為何走得如此匆忙?”

謝遷回頭瞪著劉大夏,有些不滿:“你劉時雍之前不是說,不支持沈溪小兒在西南跟交趾兵馬交戰麽?怎麽,這才一個月工夫,就改變態度轉而支持出兵了?那下一步是否就讓他帶兵進交趾,甚至將老撾、暹羅、阿瓦等番邦一並平了?”

劉大夏看謝遷惱羞成怒的模樣,啞然失笑:“於喬,這件事上你也未免太敏感了些。想來你單獨去見過陛下,聽陛下提及過西南的現狀,明白陛下的心意吧?”

就算謝遷再氣憤,聽到此話,也不得不低下頭。他當然知道正是因為皇帝施壓,加上地方上軍情緊急,朝臣才不得不同意沈溪出兵與交趾一戰。

劉大夏繼續分析:“沈溪自出兵平叛以來,西南局勢迅速好轉,我本以為是他治軍有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致,但日前我才得知,沈溪正在西南六省大力推廣新作物,百姓有田耕種,回歸家園後變得安分守己,預計只要明年新作物獲得大豐收,所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可如此一來,西南已容不下他這個六省總督!現在要麽撤了他的職務,繼續掌管江贛和湖廣軍政,這並無不可,但他少了總領六省的身份,如何繼續推行新作物?”

“地方上那些文官的德性,你又不是不知道,沒了制約,又為了拍京師某些人的馬屁,怕是推行下去行之有效的政策也會立即推翻,一旦新作物得不得推廣,百姓民生無從改善,那下一步是否會重蹈覆轍,西南之地再演一年一小鬧,三年一大鬧的惡劣局面?”

謝遷有些心神不定,強自分辨:“即便如此,也不該讓他領兵跟交趾人開戰!那臭小子的脾氣你也不是不知道,一旦戰事擴大,他很可能控制不住,領兵進入交趾,那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話雖如此,但此時的謝遷,態度已沒之前那麽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