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二章 不安好心

華燈初上。

榆林衛,城南大街,凱旋酒樓。

目前在延綏的文武官員基本到齊。

盡管保國公朱暉知道沈溪會晚些到,但他還是早早過來了,準備給地方上這些官員交待事情,應對沈溪隨時可能發起的“攻勢”。

“……這沈之厚可不簡單,這幾年他立下多大功勞,在場諸位最清楚不過……此番他來西北,不盡是為抵禦韃靼犯邊兵馬,肯定會調查三邊故往賬冊。平時爾等是否中飽私囊,是否克扣軍餉,自己心裏清楚,如果摘不出來,最好請早點兒做好辭歸田的思想準備……”

朱暉先給與會官員打預防針,怕他離開後這些人出賣他,所以幹脆先將人拉下水,只要串在一根繩子上,就不怕這些螞蚱反水。

延綏總兵官張安起身問道:“公爺,沈翰林履任西北,不過是領兵對胡虜作戰,不至於對地方弊政下手吧?”

張安乃世襲大同左衛指揮同知職出身,天資凝重,家傳韜略,才兼智勇。

據《張安神道碑》載:“公於成化某年,以神木等處功升指揮使,再以威寧海子功,升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僉事,又以守備大同左衛地方功,升都指揮同知加都指揮使。弘治己酉年改守備朔州,又守備天城。庚戌年奉勅充大同遊擊將軍。乙卯年充副總兵協守寧夏,從賀蘭山境破敵,升都督僉事掛靖邊副將軍印;後又掛鎮西將軍印俱充總兵官,鎮守寧夏。屢有白金文綺蟒衣之賜。”

也就是說,張安自打從軍以來,身經百戰鮮有敗績,即便兩年前西北大敗,寧夏衛方面一度危機四伏,但在張安統領下依然順利守住,後來配合劉大夏全殲入侵的火篩部,其武略可見一斑。

朱暉接任三邊總制後,立即把張安調到身邊,倚為幹城。

朱暉看了張安一眼,道:“張將軍,你以為沈之厚是何等人?他屢任地方督撫,在軍中名聲不錯,常常打勝仗,但跟張將軍相比也只能說是半斤八兩……”

張安連連擺手:“論文韜武略,鄙人遠不如沈翰林。”

朱暉冷冷一笑:“沈之厚除了軍中有些聲望,無論是在地方百姓還是官員口中,名聲奇差,但凡他到一個地方,必拿弊政開刀,就說湖廣和江贛之地,他大肆推廣新政,導致士紳利益嚴重受損,到後來還推廣什麽新作物……”

一名叫陳函的遊擊將軍道:“公爺,不能將推廣新作物當作弊政吧?去年西北地區也嘗試種植了些玉米和番薯,收成不錯,就算平素不能拿來當飯吃,但饑荒年拿來充饑沒有任何問題……畝產高啊!”

朱暉皺眉,他沒想到自己說沈溪的壞話,居然有人當面唱反調。

朱暉氣沖沖地說:“你們只看到事情的表象,沈之厚推廣新作物又如何?他在地方幹的勞民傷財的事情少了嗎?但凡他領兵之處,地方官員跟他發生矛盾,他一律將之罷免,就這點你們怕不怕?你們真以為他來這兒是帶你們打勝仗,建功立業?”

之前一堆人幫沈溪說話,但朱暉說到這裏便沒人吱聲了。

在場官員都擔心一件事,沈溪到西北來會掀起一場反貪風暴。

之前很多人稱頌沈溪功勞,仰慕其威名,想見識一下“當代冠軍侯”風采。但想到沈溪跟他們間存在巨大利益糾葛,一旦受到波及就有可能身陷囫圇,罷官免職,這些人便轉而琢磨怎麽才能對付過去,平安無事。

張安代表在場文武官員請示:“公爺,既然沈翰林來者不善,那該如何應付?莫不是讓我等拒不配合其差事?”

朱暉嘆道:“少年得志之人最是心高氣傲,如何才讓他滿意,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老夫就要回京去了。臨行前唯一能提醒你們的,就是不能對其推心置腹,小心被他擺一道。等著吧,今日之酒宴就是證明,他的到來或許便是你們麻煩的開端!”

被朱暉這一恐嚇,在場官員全都沉默下來,臉上陰晴不定,暗自琢磨。

朱暉見目的達到,心裏踏實多了,最後提醒一句:“記好了,無論任何時候,都以自保為第一要務,即便被查出來也不可牽連別人,尤其那些平時貪墨軍餉的……這事兒不算什麽秘密,且民憤極大,若被沈之厚知曉,他眼睛裏揉不得沙子,若一定要與你等為難,可別說老夫未曾提醒。”

張安眉頭緊鎖,行禮道:“公爺提醒的是,我們記下了。沒想到臨老還要被個毛頭小子騎在頭上作威作福,這延綏總兵官做得沒甚趣味……”

……

……

沈溪不知,在他應約前往酒樓赴宴前,已經被朱暉給擺了一道。延綏文武官員從對他抱有期待,到一個個心懷鬼胎琢磨如何才能應對接下來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