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四章 站邊

對於何鑒來說,近來朝廷很多事務都處於停滯狀態。

吏部衙門本來負責官員任免和考核,但所有一切都要有禦批才能施行,這導致近幾個月來,朝廷在人事方面做得一團糟,自從張苑卸職後,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等皇帝回來,或者是內閣跟司禮監之間重新形成聯動,可結果卻等來皇帝私自出遊、司禮監掌印依然空置的消息。

何鑒做事跟梁儲一樣,都力求中庸,不出差錯,這也是儒官最基本的做官原則。

所以何鑒近來基本是大事不管,小事不問,最後居然倚老賣老,在京城當起了最清閑的尚書,什麽事都拋到一邊。

梁儲找到何鑒之前,何鑒已經有五六天未曾去吏部衙門點卯,因為他知道就算去了很多事情也定不下來,不如等謝遷回來後再說,畢竟謝遷即將回京的消息已傳揚開來,何鑒試著跟謝遷取得聯系,但發出去的書信始終沒有回應,這讓他深感失望。

“……何尚書,您說這可如何是好?之厚做事最懂分寸,一直都很克制,但朝廷卻不信任他,若任由事態發展下去,怕是未來朝中介夫不好跟之厚相處了。”

梁儲為人寬厚,沒有刻意偏向誰,只是實事求是地站在沈溪不會謀逆這一立場上說事,爭取緩和楊廷和跟沈溪間的矛盾。

何鑒聽完梁儲一番話後閉目思索,半天後搖頭晃腦地道:“聽你所言,介夫跟太後所請,以及太後讓介夫做的事情,似乎沒錯啊。”

梁儲苦笑道:“在下自然知道這件事本身無錯,但到底之厚功在江山社稷,乃是朝廷新一輩中的扛鼎人物,從最新回饋的消息看,他已有撂挑子的意思,準備親自出居庸關去找陛下……您說他這一走,軍中能不出亂子?光靠懷寧侯孫應爵和新寧伯譚佑,能撐得住場面嗎?”

“這個嘛,可說不準,畢竟兩位爵爺家學淵源,說不一定表現優異,深得軍中將士愛戴呢?”何鑒用一種模棱兩可的口吻說道。

梁儲聽到後很意外,他本來對何鑒寄予厚望,未曾想登門拜訪後才發現何鑒倚老賣老,一手推水磨的功夫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跟他印象中任勞任怨的孺子牛形象有很大區別……之前沈溪跟謝遷發生矛盾,出面調和最多的就要數何鑒。

梁儲道:“何尚書,您就不出面調和一下?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太後或許是對之厚產生了一定偏見,但至少咱們這些同僚不該有此偏見,之厚把跟隨他出征草原的嫡系兵馬都留在宣府,態度還不夠明確嗎?”

何鑒看著梁儲激動的神色,不由嘆道:“叔厚,你來之前應該跟介夫見過面,結果如何?介夫什麽脾氣你會不知道嗎?現在他不覺得這麽做有何過錯,又奉有太後懿旨,且朝廷派應寧去平叛本身沒有太大問題……”

“應寧曾經擔任過三邊總制,領兵作戰經驗異常豐富,他出馬不會出任何問題。另外,有些事你應該盡可能相信之厚,他能理解朝廷為何會這麽做的,清者自清,難道他還怕別人對他有偏見?”

當何鑒說到這裏,梁儲基本上聽明白了,何鑒就是不想輕易摻和進來。

楊廷和跟沈溪間孰是孰非並不打緊,或者說兩人的矛盾不那麽重要,因為何鑒已做好隨時離開朝堂的準備,早在戰事發生前他就一直向朱厚照請辭,態度非常堅決,只是不知何故皇帝那邊一直留中不發罷了。

梁儲很識相,站起來行禮道:“何尚書,若您覺得沒問題,那在下就不提了,但何尚書莫要忘了,大明自開國以來,有多少功臣沒得到公正待遇?不要到了咱們這裏成了獨一份兒,遺臭萬年!有些事很容易適得其反,若把一個人傷害得太深,誰能確保人心始終如一?”

何鑒苦笑著搖頭:“我還是那句話,一定要相信之厚。如你所言,咱們是該做點兒什麽,但絕對不是現在……能讓之厚徹底安心下來,不是你我能做到的,其實能真正讓他安心的只有陛下,若陛下早一步明白之厚當前的不利處境,急著趕回來消除惡劣影響,那所有困難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梁儲道:“為人臣子,當替君分憂。”

何鑒臉色突然顯得嚴肅起來:“那你更應該明白,之厚在這件事上不該有所介懷才對。介夫所做的事情,天經地義,若非太後有所擔心,介夫能主動跳出來挑事?包括之前參劾之厚的奏疏,朝中多少人拍手稱快?若朝中文武都對一個人有意見,難道你覺得這個人完全沒有問題?”

“這……”

梁儲發現何鑒的態度比之以前變化不小,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中立派,更傾向於已加入倒沈溪的派系中。

何鑒又道:“今時不同往日,之厚不再是當初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一舉一動都受世人矚目,自古以來能人異士頻出,但能得善終者有多少?槍打出林鳥,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還是你梁叔厚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