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八章 叛臣(第2/3頁)

“江彬之前渡江作戰之所以大獲成功,便在於他面對的是寧王用來惑敵的偏師,且無心戀戰。此戰徐老頭兵力方面占據優勢,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寧王破釜沉舟,更是巧妙地把朝廷兵馬引入預設戰場,占據天時地利,徐老頭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一旦寧王全殲徐老頭所部,那池州府往下至南京已無成建制的朝廷兵馬,戰略上將占據主動,陛下在安慶府就算有高墻保護,也會如坐針氈,再無安全可言。”

雲柳神色緊張:“大人,應及早做出應對,陛下在安慶府,兵馬無法及時馳援九華谷地,兩路兵馬被大江分割,相互間無法呼應,魏國公危矣……”

沈溪嘆了口氣:“事態發展到這般地步,我這邊說再多都沒用,只能看徐老頭隨機應變能力如何了……如果他發現中圈套,有意保存主力,往東或者往北撤,都有一線生機。就怕徐老頭不知進退持續用兵,那就麻煩大了……”

雲柳面色沉重,但還是滿含期待地看著沈溪,覺得沈溪應該有辦法力挽狂瀾。

沈溪再道:“其實就算徐老頭兵敗,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馬都葬送進去,只要他稍微果斷些,撤兵路上隨便找個城池固守,大概率依然會形成對峙狀態……現在就看寧王是否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孤注一擲,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魏國公所部,如此全局盤活,否則最終依然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雲柳道:“大人幾時出兵?”

沈溪微微搖頭:“陛下沒下旨,我只能留在新城……只有安慶府出了問題,陛下遇險,或者叛軍兵臨南京城下,我才可以繞開皇命出兵。對我來說,現在只能在戰場外充當個旁觀者,但其實站在這個位置看形勢也是看得最清楚的……呵呵,功高蓋主大概就是這下場吧?”

說到最後,沈溪語氣中帶著幾分悲哀,有種自己一心奉獻卻得不到好下場的怨懟。

雲柳自然知道沈溪的苦惱,行禮道:“卑職這就派人去搜集前線戰報,盡快將戰況告知大人。”

……

……

雲柳做得很好,不管前線發生什麽事,她都第一時間把消息傳到沈溪耳中。

雲柳麾下斥候是整個大明最出色的存在,可惜並不為朝廷、為皇帝服務,單純只是為沈溪做事,皇帝派出的斥候仍舊是英宗土木堡之變時的水平,很多事情都是後知後覺。

甚至九華谷地發生大戰時,朱厚照對此依然一無所知,江彬自稱派出上千斥候,也沒查到大戰發生的地點。

白天江彬號稱追出去上百裏,但其實連三十裏都不到,向東追到升金湖北岸的老河口,就因為缺少渡河船只,便放棄追擊。

司馬嵐統率殘余兵馬,一路向東,走銅山、萬羅山、馬衙,於次日上午進到墩上,剛好與退下來的徐俌兵馬遭遇,一場激戰下來,錯有錯著,逼迫官軍不得不向東撤退,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書歸正傳,寧王怕正德皇帝朱厚照知道他領軍潛入九華山地區,準備全殲魏國公徐俌所部,於是東進這一路都是潛行,路上遇到鄉民一律收入軍中或者索性殺死,因此並未暴露行蹤。

在聖旨催促下,徐俌抓緊時間往池州府西南方的牛頭山趕,結果前軍都快到貴池縣城了,後邊來報,糧草輜重隊伍被山賊擊破,燒殺搶掠一番,最後山賊帶著繳獲的物資往九華山地區撤退。

徐俌趕緊領兵追擊,經觀前、墩上,到達九華谷地前的山巒,以為這是山賊的老窩,於是下令攻山。等連續激戰攻下山頭,戰線推進到山下的廟前鎮,戰事變得越發激烈,徐俌才知道情況不妙。

寧王麾下頭號大將王禾親自帶兵跟徐俌所部交戰,雙方火器對比上,王禾麾下兵馬的火器運用熟練程度比朝廷兵馬高多了,雙方作戰並非是簡單的刀劍相向,更接近於長槍短銃間的互射。

最初徐俌所部占據優勢,一來是徐俌兵馬數量占優,官兵信心十足,二來是寧王兵馬有意無意把朝廷大軍往谷地中央吸引。

可惜的是徐俌沒有判斷好敵情,剛開始以為是山賊,後來以為是寧王派來襲擾的偏師,到最後才明白遭遇寧王主力。

一夜激戰,魏國公徐俌統領的兵馬不知不覺中被蠶食小半,當徐俌發現麾下兩路精銳騎兵基本損失殆盡時,才意識到可能自己要晚節不保。

“公爺,情況不對,要不咱趕緊撤吧。”

徐程作為徐俌幕僚,雖然平時也算足智多謀,但初上戰場他根本就沒有應對經驗,這會兒只能勸說徐俌撤退,以減少損失。

徐俌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若是直接撤兵意味著兵敗無可避免,在追隨好大喜功的皇帝出征時遇到這種狀況,怕是爵位不保,甚至有可能威脅到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