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八七章 聞風而動

張懋表現出與世無爭的態度。

倒不是說張懋不想爭,而是他頭腦很清醒,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跟文官集團叫板。

眼前的事情跟他無關,現在張懋一門心思讓孫子張侖早些進入五軍都督府,順利接他的班,如此就算他有個三長兩短也不至於讓張家失去現有的地位。

張懋這些年跟謝遷走動頻繁,目的就是關鍵時刻文官集團支持自己,幫扶張侖一把。

而謝遷要想的事情就太多太雜了,由於性格使然,無論別人怎麽勸他,他都固執己見,很難轉過彎來。

回到文淵閣時,謝遷仍舊心不在焉,整個人都處於失魂落魄的狀態。

內閣幾名同僚看了,都覺得很怪異,這跟平時那個老謀深算、做事果決的首輔大臣差別太大了。

“謝閣老!?”

謝遷拿著份奏疏半天沒動靜,這時旁邊傳來個聲音,嚇了他一跳。下意識地擡起頭,便見到楊廷和正好奇地打量他,謝遷迅速反應過來,微笑著將手頭的奏疏放下,問道:“介夫有事嗎?”

楊廷和道:“這是江西賑濟戰亂災民的錢糧調撥上奏……新到任的江西布政使以及下邊一群官員對此非常重視,之前已請示過南京戶部衙門,南京戶部那邊定不下來,這不又送到京城來了麽?”

謝遷把楊廷和遞來的奏本仔細看過,確實是江西布政使請求朝廷調撥錢糧的上奏。

去年江西地方不但經歷兵災,局部地區還遭遇洪水侵襲,百姓流離失所,寧王舉兵造反期間有大批災民無處謀生,這也是寧王領兵在外糧草始終補給不上的重要原因。

去年江西許多州府秋糧播種存在極大問題,今年夏收很難保證收成,所以布政使司衙門趁著春荒時趕緊跟朝廷請示調撥錢糧。

這也跟朱厚照之前在南昌時所下賑災安民的上諭有關。

既然皇帝已同意調撥錢糧賑災,同時免去地方稅賦,地方官府不敢怠政,只能盡早向朝廷請示,免得夜長夢多。

謝遷問道:“現在江南府庫還有存糧嗎?”

楊廷和搖頭:“江南本是魚米之鄉,可是陛下領軍平叛,帶走大量軍糧,導致江南府庫幾乎被掏空,要說還有存余的恐怕只有閩粵和湖廣……但閩粵地區存糧因沈之厚建造新城調撥不少,湖廣也因支援南京導致府庫空虛……”

謝遷有些無精打采,按他本意並不想處理這些煩心事,但他還是耐著性子道:“趕緊先問問戶部那邊,哪裏還有能調撥糧食,安撫災民要緊……若賑濟不力,只怕出現復叛的現象。民生疾苦一刻都不能疏忽。”

楊廷和道:“陛下遲遲不歸,很多事要落實下去並不容易……要不催促陛下及早回來?”

謝遷一愣,盯著楊廷和道:“介夫,眼下是什麽情況你應該很了解才是……陛下那邊輕易能勸得動嗎?”

“不試試又怎知不行?”楊廷和堅持地道。

謝遷聞言不由皺眉,心想:“楊介夫怎如此固執?難道我屍位素餐,不想勸諫陛下?但小皇帝根本就是個胡作非為的主,勸多了只會增加他的反感,於事無補,反倒不勸說有可能早些回來……”

謝遷心平氣和地道:“介夫想勸的話,老夫不阻止,你可以找人聯名寫奏疏,看看陛下是否會聽從,這件事老夫便不摻和了。”

楊廷和本想說什麽,但見謝遷態度堅決,只好選擇妥協,行禮道:“在下明白了。”說完便退下,徑直往內屋去了。

謝遷看著楊廷和的背影,眉頭緊蹙,心中滿是疑慮,但此時他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隨著腦子轉動,很快思想又開起了小差。

……

……

京城局勢穩定。

作為三朝元老,謝遷能力還是有的,在他的統轄下朝中事務就算有拖延和滯緩的現象,施行起來還算順利,就算中原和江南之地剛遭遇兵災,朝廷內部依然一片安穩,全國大多數地方的百姓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對於謝閣老執政,朝中上下基本持肯定態度。

但對於謝遷擅作主張,很多人頗有微辭,就比如征調沈溪回京。但因謝遷地位崇高,朝中弘治朝時的頂級文臣只剩下他一個,即便他恣意妄為別人也無可奈何。

隨著消息傳來,沈溪即將回京,一些人開始暗中籌劃。

誰都知道沈溪在朝中地位如何,如今皇帝最信任的就是沈溪,一旦回京絕對會對朝廷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官員們心裏都在盤算,自己應該偏向哪邊。

跟以前不同,沈溪在完成江南戰事後,等於是把整個大明軍隊系統從北到南給整肅一番,從京師到地方,很多官員都曾在他麾下當差,再想把沈溪當成初出茅廬的後進官員看待,已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