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上皇該回京了(第2/2頁)

而在大宋的主流中,臉上刺字,更多是一種刑罰,賊配軍就由此而來。

李綱說的花臂,就是涉案幫派人員。

“全部都送到河北路填坑吧。命人看好他們。”趙桓嘆氣,任何制度的變革,怎麽可能沒有流血者,這個流血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敵人。

“還有一事,臨安那邊,童郡王送來了不少崔家涉及與金國回易的贓物。童郡王對崔家有懷疑。這是童郡王的劄子。”李綱從懷裏掏出了一份劄子,也不知道該不該遞上去。

趙桓令趙英把劄子拿了上來,看了半天,嘆氣。

“童貫是太上皇的忠仆啊。”趙桓嘆氣。

童貫之所以將這件事捅到了汴京,而不是讓趙佶處理,目的是讓趙佶多過幾天舒心日子。

趙佶手中的禁軍正在潰營,還發生了嘩變,趙佶對禁軍的統治力已經趨近於無,這一切趙佶並不清楚。

而趙佶知道崔家之事後,大概會讓童貫領兵十抽一的再執行一次焦土政策。

宣和三年的焦土政策,能夠貫徹,是因為趙佶是大宋的皇帝,一言九鼎,攜大兵而為之。

而且這個大兵,是大宋西軍。

現在呢?趙佶已經做不得這種事了。

因為趙佶手中的兵乃是大宋禁軍,而不是西軍精銳。

肆意妄為的結果,就是激起民變。

潰營、嘩營已經岌岌可危,如果真的激起民變,那趙佶恐怕連活著回到汴京的機會都小之又小。

所以童貫選擇獻上湛盧劍,乞求趙桓解決崔家之疑難。

趙桓看了一眼趙英,自己這個入內內侍省的都知,除了會伺候人,其他什麽都不會。

“趙都知,今天晚上吃什麽?”趙桓一看到趙英,就覺得肚子有點餓了。

其實趙英這樣挺好的,太監幹政最後的結果,根本沒有一個好下場,幾乎都是身敗名裂。太監無後,也沒人給他們反駁一下。

每次朝堂更叠,大家都罵女人和太監。大抵如此。

“黎凍牛肉酥。”趙英老老實實的回答道。

趙桓對李綱說道:“李太宰留下來一起用膳吧。”

“趙英別的不會,這燒菜,絕對是把好手。”趙桓笑著說道。手中不停的拍動著童貫的信。

這趙佶該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