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這花香澡餅香不香!

李綱一臉苦笑的說道:“這不是官家大清早就回來了嗎?臣本來打算去軍器院見官家,正寫著半截,還沒斧正,就聽說官家回京了。”

自己這個官家做事,實在是沒有章法可言。

“你這劄子上說的理由,都不是理由。說說吧。”趙桓深深吸了一口氣,坐直了和李綱說道官制改革的事。

大宋的官制並沒有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雖然看似繁雜,但是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俸祿和職務兩個核心。

俸祿這塊,元豐改制之後,沒有派遣是不領俸祿的。

這也是李清照當初需要靠李擢接濟才能生活的原因。

趙明誠這個廢物,江州知府跑路之後,就再也沒有被啟用過。沒有了家庭營生,還喜歡金石學,自然是入不敷出。

但是並不是說大宋的官制體系完全沒有問題。

相反,已經運行了一百六十年的大宋官制,已經展現出了官僚政治的所特有的弊端。

機構臃腫、職能混亂、員多闕少、能力低下的冗官龐雜。

到了元豐年間,幹脆直接全面恢復了唐朝的官制。但是這依舊無法改變大宋的官制就是個勉強維持的局面。

趙桓要下手的位置,是從基本問題解決。

大宋的冗官並非科舉錄取了太多寒門學子導致的冗官,而是因為恩蔭。

比如一名學士,可以恩蔭五十多個人,這些高官,不僅家族子弟可以恩蔭,甚至連門人都可以加官進爵。

除了文武百官這些恩蔭補官之外,趙家人也是恩蔭補官的大頭。

慶歷七年時,僅僅趙家皇族恩蔭補官,就高達一千多人。

趙桓曾經算過一筆賬,從大宋建國到現在,一共一百六十年的時間裏,平均每年都要恩蔭補官五百人。

而這恩蔭補官的多出自豪門大戶,絕大多數都是無才無德的紈絝子弟,不學無術、桀驁不羈卻升遷極快,跟一股泥石流一樣,導致大宋的官場越來越渾濁。

趙桓想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冗官的源頭,入流過濫!

“恩蔭補官固朝延惠下之典,然未有大宋之濫者啊!李太宰。”趙桓沉重的說道。

他想要改變現在這種局面,恩蔭補官過多就會導致趙桓無人可用的局面。

河套的經略,趙桓不得不啟用張孝純,就是冗官之弊帶來的局面。

當然,這和趙桓擴展速度太快有一點的關系,這頭剛拿下上京,逼退克烈部,退出了漠南等地。

回頭就捅了西夏一刀,占了河套地區。

大宋的人才儲備,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單純的上京路或者河套,大宋都可以吃下來。但是兩個加起來,對李綱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

李綱真的不知道,去哪裏找那麽多的能臣幹吏,去各地主持局面,而且速度太快,導致他有些措手不及了一些。

李綱努力定了定神,說道:“臣知道。範文正相公也知道,王介甫拗相公也知道,整個大宋也知道。但是官家,臣以為,此事真的從長計議才好。”

“為何?”趙桓突然前傾著身子問道。

李綱直視著趙桓說道:“官家,金國。”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那就暫緩吧。”

李綱瞪大了眼睛看著趙桓,這麽大個事,就這麽過去了?!

跟他想的不同。

他以為趙桓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對新帝登基後,一直反復掣肘的大宋官僚動手了!

結果自己說了個金國兩個字,就勸住了?

李綱有點想不通,為何這次的勸諫,這麽容易就達成了?

不過他很快就恍然大悟。

他已經有兩百多天沒看到皇帝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而大宋的官家,雖然不是天資聰穎的人,但是卻極為勤勉,日夜不輟的處理朝政,對如何管理國家,有了更多明確的感覺。

趙桓笑道:“李太宰,朕其實也在猶豫,你說的很對,金國現在還是心腹大患,在國內大動幹戈的改革官制,反而正中金人之下懷,給他們更多的時間。”

趙桓如果不猶豫,以他現在的皇權之盛,真的強行推下去,也沒人敢跳出來反對。

但是他總覺得自己現在動手,有些不合時宜。

直到李綱言簡意賅的把問題的關鍵點,說了出來,趙桓才終於肯定了,現在改變官制略顯心急了些。

分不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大宋的官職縫縫補補還能用,畢竟南宋又用了一百八十多年,證明大宋官制也是有利有弊,只不過不太趁手而已。

趙桓也曾享受過大宋官職的好處,他任命的率臣嶽飛就以秉義郎的身份,帶著人跟完顏宗望在邢州峽谷,打了一場,改變了河東路的戰局。

李綱欲言又止的看著趙桓,官家同意的太快了些。弄得他有些措手不及。接下的話,他都不知道怎麽起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