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系統再升級

趙桓這句不是東西,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罵鄭望之,還是在罵趙光義。

有一說一,鄭望之要求大宋皇帝履行金匱之盟,的確是占了大義。

金匱之盟,就是趙光義為子孫後代埋下的深坑,每到立太子之時,都會被人拿出來說道幾次,方才罷休。

金匱之盟本身就是一個騙局。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生母就是大宋朝的第一任太後,杜太後。

杜太後病重時,趙匡胤侍候左右,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杜太後勸說趙匡胤死後傳位給趙光義,理由就是五十三年換了十五個皇帝的五代亂局。

【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而當時趙匡胤滿口答應,並且讓趙普記錄下來,藏在了皇室專用的金匱匣中,藏於皇宮之內。

這麽一份能夠證明趙光義繼位合法性的重要文件,第一次的曝光,卻是趙光義登基第六年,太平興國六年,趙普獻上的金匱匣中找到的。

而這一年,趙普也從河陽三城節度,一舉回到了汴京,再次成為了大宋的宰執,同平章事。

趙普在太平興國初年和盧多遜的黨爭中落於下風,離開了權利的中心,而又因為獻出了金匱匣再次回到了汴京。

而金匱之盟的核心內容: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趙廷美,本身是趙匡胤的四弟,也就是真的按照金匱之盟傳遞皇位的話,趙光義死後應該傳位給趙廷美。

但是趙廷美並沒有挺住,人沒了,皇位自己輪不到他頭上。

趙廷美時任開封府尹,等同於儲君,被人告發,謀劃篡奪皇位。

而查案的正是趙普。

趙普用了短短不到三天的時間,就鐵證如山的坐實了趙廷美謀反之實。

魏王趙廷美謀反,同夥正是兵部尚書盧多遜,太平興國初年的政敵。

趙德昭也沒挺住。

趙光義兵敗高粱河,回到京中,太原之戰的封賞並沒有發下,趙德昭上諫請賞,趙光義發詔責問:“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趙德昭收到詔書的當天,只能自殺了事,否則就是全家陪葬。

所以整個金匱之盟僅僅是趙光義為了自己繼位的合法性,讓趙普執筆,寫出來的一份來歷不明的劄子。

畢竟曝光的時候,已經是太平興國六年,其他兩位當事人,杜太後和趙匡胤早已經離開了人世,封土又比較厚,輕易跳不出來打趙光義的臉。

但就是這麽一份劄子,成了趙光義埋下的深坑,每過幾年就人拿著金匱之盟對著皇帝怒噴,把皇位讓出來給太祖系!

畢竟對於北宋這些皇帝來說,是祖宗趙光義親自定下的規矩。

“很難應對呀。”趙桓頹然的坐在禦座上,看著被自己扔出去的劄子,對著趙英說道:“撿回來吧。”

這趙伯琮是被趙構收養改名為了趙瑗,在原來的歷史線中,在被立為太子之時,賜名趙瑋。賜字元永。

就是後來南宋唯一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皇帝,宋孝宗。

此人登基立足未穩,登基第一年,紹興三十二年,還未改年號的時候,他就平反嶽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和他的父親趙構完全反過來,銳意收復中原。

在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一年內能除吏一千余人,嚴格限制恩蔭數量,讓大宋冗官弊政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也常言:“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靈時已無一則自事,三兩事反復思慮,唯恐有失。”

在位期間,日理萬機、事必躬親,事事三思而後行。

在民事上,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宋孝宗在位期間興修水利便民,乃是大宋之首,大約等於大宋其他年份的總和,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

這個趙伯琮是經過歷史證明的明君,人稱:“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南渡的朝廷不止大宋,但是南渡第一明君,赫然就是此人。

趙桓不願意浪費掉這個胸懷淩雲志的人才,而另外一方面,鄭望之隱晦的提起了這件事已經得到了孟太後的首肯。

“黨爭又起呀。”趙桓嘆氣的看著手中的劄子,他最擔心的事,又來了。

但凡是涉及到皇位更叠之事,都會牽扯出黨爭出來,而大宋因為黨爭失去了多少軍卒、悍將、機遇?

數不勝數。

“我的大皇帝系統呀,老子這身子骨到底出了什麽毛病,你查清楚了沒?”趙桓詢問著自己的大皇帝系統。

這件事最好解決方案就是趙桓再生一個“功績無瑕”的孩子出來,那這個鄭望之的劄子,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