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官家之憂

趙桓笑著說道:“不管怎麽說,也算一次,禮尚往來,令戶部賜點犀角物件什麽的,算是回禮,這件事就算是過去了。”

“這趟下來,一萬頭羊,到鎮州差不多還是一萬頭,到了大同府還是一萬頭,再往下就說不準了。”趙英無奈的說道,這就是大宋的現狀。

這些羊,在路上會莫名其妙的病死很多,這批羊,能有多少到汴京,還是一個未知數。

這是大宋的傳統藝能。

給大宋皇帝獻的賀禮,也會被層層剝盤嗎?

答案是肯定的。

生辰綱不就是如此嗎?趙佶要三百萬,到了各縣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不知道變成了多少。

趙桓將手中的劄子合上,問道:“嶽飛現在走到長安了嗎?”

嶽飛的撤退路線,原定再次借道西夏,回到河套,再前往遼東。但是經過樞密院參事們的計算,最後確定了從秦鳳路轉道關中,再趁著黃河還未結冰之時,乘船至汴京。

這個路線,因為汴燕馳道的存在,轉移的速度更快。

而趙桓的終極目的,是讓嶽飛回到汴京,進行春秋大閱,百姓們需要知道大宋軍隊的實力來激勵民心。

而大宋的官僚,也需要知道官家手中的力量到底有多麽的震人心魄。

對於行軍路線的變化,嶽飛並沒有問為什麽,直接執行了官家的禦令。

“昨日的軍報顯示已經在長安上了船,不日就能夠達到汴京。”趙英趕忙說道。

趙桓閉目沉思片刻說道:“叫上王稟和李綱,我們去接陳子美出獄。”

“那可真是擡舉他了。”趙英略微有些驚訝的說道。

趙桓將一本劄子收在了袖子裏點頭說道:“擡舉,他配。”

“神宗朝,元豐七年,福建路轉運副使王子京,奏準福建茶葉仍舊施行榷法,建州歲榷三百萬斤,南劍州歲榷二十萬斤,當年,他將茶葉送到汴京之後,攜帶數萬本汴梁刊印的九章算術等書籍返回福建。”

“兩年後哲宗繼位,太皇太後高氏攝政,轉運副使王子京以買臘茶抑民之罪被罷職,所有汴梁印經院的九章算術刊印本都被收回焚毀。”

“大觀初年三月,印經院債不抵資,最終結算在民間撲買。”李綱將手中的案宗交給了官家說道。

“元豐七年到大觀初年,也就是二十一年呀。”趙桓略帶幾分嘆息的說道。

大宋印經院是大宋最大規模的刊印院,各州府縣,都有它的衙門口,刊印大宋教科書的活,是它的職責,而且還包括了一部分汴京雕版年畫等民間商貿。

而從王子京案之後,大宋印經院的買賣一天不如一天,而後終於在二十一年後的大觀初年,在太上皇趙佶手中,清算破產,撲買給了民間。

印經院撲買給了一名叫王建的邸店一等商賈,而這個商賈的背後,是他的叔父王奇,大觀年間,大宋朝的戶部侍郎。

在叔父的支持下,印經院逐漸改變了虧損的局面。而後王奇因為站隊當時還是太子的宋欽宗趙桓。

而宋欽宗當時並不被人看好,王奇就失了勢。

李邦彥拜相,朝中局勢風起雲湧。

這印經院的生意,失去了叔父的支持,王建自然無力回天,就賣給了世代經營書坊的李邦彥手中。

所以從李邦彥家中查出了六千萬貫,是李邦彥他們家中的世代積蓄,同樣包含了印經院的收益。

而當年王建撲買大宋印經院,僅僅用了二百貫。

王建宣和年間,李邦彥拜相的時候,就因為登高遠眺不慎墜落而亡。那個高台大約有一尺多高。

尚膳樓也曾經是印經院置辦的產業,當初喊的口號是把飯莊建在皇城之外!

“今年大宋江南水患,荊湖兩路又鬧了水疫,國帑的收入比去年就高了不到一千萬銀元,總計約為一萬萬兩千九百三十六萬銀元。”李綱略帶幾分小心的說完了這個收入。

趙英眼睛珠子一轉,笑呵呵的說道:“國帑現在是真的富了,結算都不用銅錢,改為銀元了,闊氣呀!當初河東路常平倉那兩千萬貫……”

李綱比劃了一個禁聲的手勢,用眼神瞟了眼官家的神情,示意趙英閉嘴。

趙英猛的捂住了嘴巴看著官家出神的盯著大駕玉轤的窗外。

官家怎麽了?國帑收入在水患和水疫之下還有如此高的收入,怎麽官家還是一副不太高興的樣子?

趙桓看著窗外汴京百姓們的安然,眼神中卻帶著幾分疲勞。

印經院的來龍去脈,趙桓早就查的清清楚楚,也早就研究過了,其實就是一樁典型的戶部侍郎挖大宋朝廷墻角的故事。

而印經院並非孤例,李綱當初作為兵部侍郎掌管軍器監的時候,就曾撲買掉了軍器監的很多將作。